曾国藩一首小诗外的“有为”和“无为”
(2008-07-22 11:41:11)
标签:
宗教老庄优美的文字浮云流水曾国藩 |
分类: 读书时间 |
曾国藩曾经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一首小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引用这首诗的南怀瑾说,此诗显出曾深切了解老庄思想,灵活运用老庄之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很好懂,就是曾感悟自己一家现在虽然混得很牛逼,但是想搞死他们的人还是很多,一定要低头低调,任“钟铭”“谤书”浮云流水,随风而去就好。
这是一种俯仰天地以后的泰然选择,是一种功成身退的大境界。是大风大浪后的平静,是历经坎坷后的圆熟。但想象一下,如果这首诗不是出自“有为”的曾国藩,而是出自“无为”的凡夫俗子,它还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今天在MSN上,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很喜欢我博客里的文字,然后又很坦白地说:“优美的文字如果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文字越优美,就越显得悲哀。”的确,优美的文字只是“有为”者的点缀,再美的文字、再深刻的思想,如果现实生活很狼狈,那么也将失去魅力。不用感叹世风日下,历来如此。
老庄思想的最大魅力,不是那些“无为”的山居隐士散发出的,而是汉文帝、唐太宗、康熙、曾国藩这些“有为”者带来的。这或许是一种很世俗的理解,但正如老子所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真正的“道”就该和光同尘,在世俗中追求“有为”,然后功成身退。安享庸常的人生,用“无为”来自慰,于“道”本身也是种缺陷。这或许就是深谙道家思想的诸葛亮奔走天下的原因?
只是“有为”的标准何在?拥有多大的房子,多名贵的车才算到达“有为”的彼岸,可以如范蠡一样去“无为”地泛舟西湖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回自然的自己。如果位极人臣、富甲天下,依旧可以和身边的人、事、物,相处和谐,处之泰然,那么就安享荣华;如果只是贩夫走卒,也能够安之若素,自得其乐,那就不必定要追求外在的评价,立下一个又一个违背本性的计划,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失败。
“有为”“无为”之间,本来没有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