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时间 |
“没有穷酸相,不会假斯文,高兴就作诗,生气就骂人。”——《杂诗八首》之四
读《李敖快意恩仇录》,这是他18岁时候写的两首诗。一直觉得对于李敖,你可以不喜欢他,但是却没办法不尊敬他。他很多自大、自吹自擂的段子非常经典,比如“要找我佩服的人,我就照镜子”。但是他的自大却如梁山好汉的满嘴脏话一样,尽管是缺点,这缺点却反增了他的魅力。
粗略翻过朱义禄先生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因为表达过于学术实在没耐心细读。对他总结的士大夫人生哲学到是满赞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其实是中国文人的普遍选择,这选择是“油滑”的:在得势的时候可以激扬文字为民请命,在失势的时候则不惜苟且偷生。所以,文人的“失意忘形”有时候比“得意忘形”更加的不堪。在有限的文史知识中,就可以翻出很多失势文人放纵于烟花柳巷,甚至出卖人格以求荣华的例子。讲究韧性战斗的鲁迅不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与秋冬”的心态么?
李敖,却不是这样的,他是一个真正的“文侠”。印象中好象没有一个文人,像他那样把文章用的那样犀利,那样霸道,那样不屈不饶。不管是在书斋,在监狱,还是在讲台,在法庭,他从来没有留下伤感、落寞、彷徨的文字,有的只是飞扬跋扈、快意恩仇。他18岁的两首小诗展现的,正是他一生在两种人生境界下的态度:得势的时候,他是“莫笑我立异,骂你是奴才”;失势的时候,他是“没有穷酸相,不会假斯文”!这还不是千古第一“文侠”么?
不过,正如鲁迅先生所讲,天才的诞生需要天才的土壤,也许正是他一辈子瞧不起的“那个奇怪的岛”,才孕育容忍了他这个“思想才情独迈千古的人”,才给了他“残山剩水我独行”的机会。古今中外更多才情和他相匹的文人,也惟有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