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认输

(2009-03-21 02:55:12)
标签:

杂谈

“人最终是输的,生命原本是无法掌控的过程,所以年龄越大越要学会接受输,到底还有多少机会呢?情感也好,健康也好,成功的机会也好,说到底,生命的终点不就是坟墓吗?”

 

这是我前段时间读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所说的一段话.咋一听,似乎太悲观,但再仔细琢磨,其中无不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学.

 

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和现实生活多是鼓励我们去拼打,赢被歌颂,输被看不起,成为英雄, 败为狗熊,只能赢,不能输,更不能轻易地服输.我们只习惯于得到,习惯于成功,习惯于战胜一切;而不习惯失去,不愿接受失败,更不允许退让.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失去的过程,输的过程呢? 而且赢的时刻往往就是我们输的开始.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从母亲肚子里钻出来,我们赢得了生命,但从此失去了母亲子宫的庇护;我们成长了,成熟了,但我们也付出了代价;我们追求丰富,简单却一去不复返;我们被称赞 Sophisticated, 而我们失去了Naïve;我们呕心沥血,辛勤地培养孩子,而空巢却以迅雷而不及掩耳之势地到来;我们迎来了成功的同时,我们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搭上家庭和健康;我们还继续地输-输掉美丽的容颜和朝气蓬勃的青春,继而输掉祖父和祖母,父母,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最后连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一同输.随着生命的消失,一切都烟飞灰灭,瞬间万物化为乌有.连生命都输没了,难道还不算输?还不认输? 还是那句话“说到底, 生命的终点不就是坟墓吗?”

 

生活中,有些输看似偶然,但从人生长河的全境来看,其实无不包括必然性."潮起潮落","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有旦夕祸福", "人终归要死" 等等, 无不一一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生而为人,在世上走一遭,我们就得有接受失去,做好失败的精神准备和面对这一切的勇气,学会服老,学会认输.一个只习惯得到,只认可成功和只喜欢赢的人,似乎他很积极向上,富有进取精神,表面上他很风光,精彩无比,但实际上内心世界可能脆弱无比.在毫无心理准备之下,很容易被重大失去击垮,在失败以后一蹶不振.输掉的不仅仅是一次抗争,而是信心,决心和精神,可能还有健康,婚姻和家庭,输掉的是整个人生乃至生命…

 

毫无疑问,一个人总不肯认输,那他多半自我意识强烈又心高气傲,一定与现实世界随时都关系紧张,天生就累,就苦,命中注定一辈子都处于挣扎之中。挣扎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这种消耗让人身体疲惫,气血不通;这种消耗给人心理带来不安,困惑和孤独.挣扎让人身体和心理都失去该有的和解和平衡.

 

因为总想赢,处处要得第一,那他时时表现聪明能干,犀利无比,甚至是尖刻,难免就让人觉得太不留情面,伤害了别人都不知道;因为要赢,是事就要分高低,生怕暴露自己的弱点, 苦心经营, 孤独无助;因为怕输,对人就事产生莫名其妙的猜忌和怀疑,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敌意,伤害无辜,伤害自己…

 

视绝对的赢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处心积虑,事事绞汁,他就不会满于现状,常常活在渴望理想之中,用对未来的幻想填补内心的不安,孤独,浮躁和恐惧. 因为焦虑,所以他毫无目的地追寻,追寻过去,追寻逝去的一切,追寻梦想中的生活,永远活在过去或者将来,一点都不享受现在的生活…除非学会认输和妥协,回到平常的现实当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他才能积极地品尝生活的滋味.

 

既然如此,与其被动接受输的状况,不如主动学习服老,学会认输.真正地看清失去与得到,成功与失败,输与赢的辩证关系,并积极地早早地开始做准备 - 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那就会输得起,输得有风度,输得轻一点,不至于遍体淋伤,一蹶不振. 踏踏实实地做事,不慌不忙地面对现实,不硬撑,不挣扎,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条条道路通罗马,让我们生活更游刃有余; 认认真地做人,善良而宽容,善待自己,也善待别人.懂得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宠辱不惊,让我们生活得有更有尊严.

 

如果既可享受赢,又能承受输,那就说明我们拥有了一份超脱的心情和超然的气度,从而滋养更加宽阔的胸襟,赋予更加长远的眼光;如果超越了一切成败,那就说明我们获得了人生的觉悟,今后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既然人生是一个不断地赢而复输的过程,而且究其最终结果看,输多于赢,输是注定的,彻底的,终极的,那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认输。只有学会认输才不会受重伤,才会化解人生的最终困境,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认输是一种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