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座内外兼修的活态博物馆

(2018-12-03 18:14:19)
标签:

思明

分类: 特别策划


一座内外兼修的活态博物馆



沙坡尾的有机更新

文/《台海》杂志记者 司雯

这里是一座拥有生活气息,萦绕着乡愁的“活态博物馆”。风景宜人处,可以访旧,可以品新,更可以慢慢地品味传统和现代和谐如影随形的魅力。

这里是老厦门的发源地,保留有旧时光的厦门生活,同时也混入了最时兴的文艺小店。

这里是沙坡尾,厦门思明区老城有机更新的示范点,漫步于此,光阴沉淀的气息扑面而来,真正体验“最厦门”的风情万种。

 一座内外兼修的活态博物馆


01>在沙坡尾参加万圣节化装舞会的两岸青年。

02>沙坡尾艺术西区。

03>在沙坡尾文艺餐饮店分享美食的情侣。图/台赛摄影师 张咏捷



坚持“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

在厦门,有这样一处地方,它是位于厦门岛西南角的一处月牙型海湾,金黄的沙滩连成一片,因此,曾被称为“玉沙坡”。又因为它是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各处的沙子都汇流于此,现在被称为“沙坡尾”。

沙坡尾位于厦门岛南部,是厦门古老的港口,也是厦门起源和渔港文化的见证。

早期的沙坡尾是个作为渔船停泊的船坞。渔业兴旺发达,人烟阜盛,商业繁荣。后来修建了演武大桥,大一点的船只无法进入,沙坡尾这个避风坞就慢慢废弃下来。直到2015年,沙坡尾作为厦门老城有机更新的示范点,所属的厦港街道从“环境综合整治、人文品质提升、产业业态调整”等方面开始对沙坡尾进行有机更新,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街区。2016年,厦港街道又利用“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有利契机,对沙坡尾的整治与改造同步推进。

沙坡尾工作坊副主任张世标告诉《台海》记者,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解释:城市是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这种代谢就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更新”,而不是“大拆大建”。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新常态,这种城市的“有机更新”,在厦港街道和沙坡尾生动实践着。肌理基本不动;原有建筑基本不拆;本地居民基本不走;自然与人文生态基本不变……这些是沙坡尾在改造过程中一直坚守的理念。从一开始,思明区就决定不用整体拆迁的办法来改造沙坡尾,而是以“修旧如旧”为基本原则,利用原有建筑改造成繁荣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使沙坡尾的历史风貌最大程度得以保留。

“比如说,沙坡尾内侧沿岸的建筑大部分建于民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态、风格各具特色。厦港街道在2015年对17处南洋风格骑楼进行加固,在2016年城区环境整治提升中,街道又成立避风坞内侧路段专项工作组,以路段长、街道挂钩路段领导和区属各相关单位领导为核心,以街道驻点干部、社区干部和相关单位为力量支撑,搭建‘层层有人负责,级级有人落实’的责任管理体系,共拆除违建45处900多平方米,完成66栋建筑立面美化提升。整治过程中,注重风貌保护,保留附带有浪花、贝壳等特色门、窗、阳台栏杆,复原立面条石、水刷石和红砖等有渔港混搭特色的建筑立面。”张世标说。

而对于沙坡尾外侧的大面积老厂房的改造,张世标介绍,这些老厂房都不同程度存在空置、废弃、不合理利用等现象。厦港街道为此积极协调市土地开发总公司,对片区内原有工业厂房地块逐步开展收储,避免市场过度开发;报请市发改、规划等部门协同组织规划,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先期组织“渔人码头”规划并推动硬件改造,促进街区环境提升。

通过改造更新,如今的沙坡尾,旧貌换新颜,但依旧保留了避风坞、岸线、街巷、骑楼等最直接、最真实的城市文化印记,

记者漫步在沙坡尾避风坞,发现市民、游客、新人在沿线特色建筑前留影,这个画面也成为沙坡尾新的风景线。而这里极具年代感的建筑,更是吸引了不少厦大学生的注意。在沙坡尾,记者遇见了厦大城市规划专业的学者小郑,她说:“像沙坡尾84号二楼护栏上雕刻着不少贝壳、浪花的装饰;大学路112号三层建筑每一层楼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但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沙坡尾的建筑集合了很多年代的建筑,是我们了解沙坡尾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传承特殊的海洋文化

文化,可以说是沙坡尾的灵魂。沙坡尾在改造过程中,始终保护在地传统历史文化,并引领带动时尚创意文化。

张世标告诉记者,在寸土寸金的思明区,一旦政府开始推动旧城改造,在地的居民们往往会雀跃。但在沙坡尾,当政府开展改造调研时,民众表达最多的意愿却是保护,保护渔民的乡愁记忆,保护厦门港的厚重海洋文化。“沙坡尾在有机更新过程中,一直都有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他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对文化的保护。”张世标说,“大家都很关注文化,那我们就搞多元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注重对沙坡尾文化元素的收集、整理、挖掘和保护,通过文化的活化与重现,提升街区人文品质。”

张世标向记者介绍,在沙坡尾文化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对船坞、避风坞、锚地、航道、岸线、渔船铁圈拉环和避风坞坞界进行专项保护;建设沙坡尾浮雕墙,展示螺旋桨、收渔网的转轴、发电机、抽水泵、方向盘等各类渔船零部件;筹建沙坡尾渔港博物馆和民俗文化展示厅,定期举办具有渔港特色的活动和展览。另一方面,依托龙珠殿、朝宗宫两家在地宫庙,定期举办“送王船、送水灯、沙坡尾做十六岁”等系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交流,汇聚文化能量。

“如今,我们复建了‘接官亭’牌坊,印证两岸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历史。每年我们还协助举办郑成功文化节,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众之间的对话交流。”张世标说。

记者在沙坡尾行走时,碰见了一对父子正在沿着避风坞研究水面上停靠的观赏渔船,欣赏不同年代混搭的建筑,甚是惬意。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父亲是住在厦大附近的马剑明,他时常喜欢带着10岁的儿子到沙坡尾散步。马剑明说:“沙坡尾老渔港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化,更是了解厦门历史文化的窗口。这里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要好好地传承下去。”

走到沙坡尾58号,记者看到一艘长达10.58米的观赏王船引来不少游客的注意,这里展示的是厦门的传统习俗“送王船”。

“送王船习俗是厦门渔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不少渔民会通过一系列仪式,来送走或烧掉王船,以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合境平安。”张世标介绍,为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展示“王船”建造手艺,厦港文化传承中心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建造了厦门第一艘供游客观赏的王船,放在了沙坡尾。“这艘外观奇特的王船并不只是个模型,它完全按照真实木船进行建造,融合了造船、建筑、民间彩绘等多项闽南传统技艺。”张世标说。

而在厦门渔业史专家陈复授看来,沙坡尾的这艘王船的制作,不仅是传承“送王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探索,更是沙坡尾海洋文化的见证。

 


一座内外兼修的活态博物馆

打造创意品牌的聚集地

除了传统文化,如今的沙坡尾还是创意品牌的聚集地。依托艺术西区、中华儿女美术馆、微风乐集等创意企业,带动了沙坡尾片区雕塑、陶艺、版画、服饰设计、手作木艺、动漫、音乐、纸艺、影像等创意企业多元发展;还通过发动居民和商家,在沙坡尾不定期举办食品雕刻体验、手工艺制作、自由滑板、音乐现场、复古市集等城市潮流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意文化氛围。

在位于沙坡尾的不辍旧物馆里,琳琅满目的闽南地区老物件充满着浓浓古早风,只要走进店里,老板陈朝远就会很乐意地为你介绍每一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在沙坡尾开旧物馆,在陈朝远看来最合适不过了,“这里的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过去生活的方式,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这些老物件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而不远的艺术西区,则是文青的新兴圣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青春、自由、创意、包容的艺术文化气息……

在艺术西区附近,是一些已经被空置下来的厂房。这些退出历史舞台的厂房,属于沙坡尾的记忆,被注入新鲜的血液后,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了下来。其中最有名的,除了艺术西区,就要属“沙坡尾·吃堡”了。

“吃堡”的前身是厦门星鲨鱼肝油厂房,由厦门轻工集团倾力打造。“吃堡”是目前市场上首个真正推广闽南地道名小吃的美食城,也是聚集最多老字号小吃的综合美食旅游项目。据悉,目前“吃堡”里正式营业商家45家,其中包括中华老字号和舌尖中国推荐商户19家,地级市老字号和二十年以上老店22家,如鼓浪屿林记鱼丸、同安吴招治薄饼、泉州水门国仔面线糊、漳州达聪小巷手抓面等耳熟能详的闽南风味,让到此的食客一站吃透老闽南。

想象一下,海风吹拂过的柏油路,路的尽头,有一间老厂房,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小吃,还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人群中,有手里拄着根拐杖步履蹒跚仍旧面带笑容的阿嬷,也有带着孩子的一家三口。

这样舒适惬意充满了人情味的地方就是“沙坡尾·吃堡”的样子,一个汇集了厦漳泉闽南小吃的厨房。

在美国资深建筑教育家Renee.Y.Chow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等建筑大师的眼里,“整治一新的沙坡尾旧貌换新颜,不仅是‘混搭’建筑、多元文化、创意无限的‘活态博物馆’,还是一座拥有生活气息、萦绕着乡愁的‘活态博物馆’。”

而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张若曦也曾表示,沙坡尾“活态博物馆”,融合了不同时代的经典建筑,不同时期的景象碎片,不同人群的生活场景,不同文化精神的寄托,就像一圈圈的城市年轮,唤醒了乡愁。

应该说,沙坡尾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它有老厦门的味道,也有属于自己的文艺范,它有自己独特张扬的个性,它有自己的魅力所在。沙坡尾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中,由不同时期景象碎片、不同人群生活场景、不同文化精神寄托拼贴而成,这正是沙坡尾的独特魅力。

 

引导商家共同参与维护

为了更好地完成沙坡尾的有机更新,厦港街道在改造过程中,还尤其注重引导片区商家、企业以生态文化保护为主线,发展集“吃、游、购、乐、娱”为一体的商业网,引领有文化、有活力的街区业态发展。

在张世标看来,在聚合在地商家、企业共同为沙坡尾有机更新出一份力上,有四个方面的创新措施是成功的:第一,是以厦港街道为主导,设立沙坡尾工作坊,搭建“厝边会客厅、居民议事厅、游客服务驿站”三位一体平台,引导居民、商家、游客为沙坡尾发展建言献策。第二,依托沙坡尾工作坊,组建沙坡尾“公益学堂”,以传承渔港文化为主线,开设海洋手工艺制作、打铁技术传承、咖啡制作培训等系列课程,举办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就业培训、互动讲座沙龙、创意分享会等活动,吸引有共同爱好的居民游客前来参与体验。第三,推选片区较具名望的商家、企业代表作为街区自治组织的骨干力量,引导商家、居民成为沙坡尾渔港文化的守护与传承者,成立沙坡尾文化生态圈党支部,组建沙坡尾文化生态保护志愿队,缔结特色《沙坡尾文明公约》,针对商家占道经营、游客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开展宣导。发挥商家联盟作用。第四,成立商家联盟,促进商家自律共管、诚信经营,引导包括咖啡、糕点、海鲜、厦门本土地道小吃在内的各类商家共同缔造“舌尖上的沙坡尾”。

张世标告诉记者,这些工作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沙坡尾有机更新前,政府有很多工作难以推动,商家和民众都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现在,他们已经能够主动参与进沙坡尾维护的各项工作中,真正与沙坡尾融为一体。

如果,把精致小巧的鼓浪屿比作厦门的胸针,饰以瑰宝,璀璨夺目,那么沙坡尾就好似一环亚麻围巾,不事张扬,低调平静。

曾经作为避风坞的沙坡尾,是庇护之所,是一种相与情厚的记忆,是无法忘却的乡愁;如今作为文化聚合地的沙坡尾,是历史古城区,也是融合“混搭”建筑、多元文化、创意无限的“活态博物馆”。

漫步沙坡尾,风景宜人处,可以访古,参访“龙珠殿送王船展示中心”;可以品新,体验“沙坡尾·吃堡”的闽南地道美食。

漫步沙坡尾,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老渔民相聚岸边,品茗话仙,回忆渔港往事,也给远近的游人讲述沙坡尾的风土人情。

漫步沙坡尾,螺旋桨、收渔网的转轴、发电机等各类渔船零部件,或是闽南浮雕、闽南花砖以及各种体现海洋风情的元素,都在讲述大海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