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思明的台味

标签:
思明 |
分类: 特别策划 |
文/《台海》杂志记者
曾厝垵的熊如意厚吐司、马克客栈、4928涂鸦闲画佳尝馆;沙坡尾的微风乐集、蒜花煮意;龙山文创园的汉宫姜母鸭;厦禾路的八里对岸;中山路的剑狮埕台南小吃……扫一扫,厦门的正宗“台湾味”就可轻松浏览。
2017年,一张囊括了50家台胞商家的电子地图思明区“台味地图”正式亮相。作为一张专属地图,“台味地图”从推出以来,成为了凝聚思明区台胞商家展示品牌特色商品的新平台,并引领市民和游客寻找思明区最正宗的“台湾味”。
沙坡尾像故乡淡水
行走在厦门思明区幸福的大街小巷,想要寻觅台湾的味道,一张专属地图必不可少。于是。“台味地图”应运而生。
“台味地图”项目是在厦门市思明区台办指导下,通过搭建平台聚集区内台胞商家,在专属电子地图上呈现其各具特色的店,方便市民、游客行走大街小巷,遇见、品赏台湾味道的创新项目。
打开“台味地图”,记者来到此行“寻台味”之旅的第一站——沙坡尾。
厦门是一座文艺小资的城市,沙坡尾是在厦门的文艺青年的一片净土,他们大多数人都想在沙坡尾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店。近年来,沙坡尾变身“创意港”,聚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这里挥洒青春与梦想。其中,也有不少台湾青年在这里创业“逐梦”。
在沙坡尾避风坞尽头,有一家菠萝包店,店里的装修十分梦幻,就像隐藏在市井的童话庄园,而这个店面,其实出自一位大叔之手。
2014年,台北的李欣哲第一次来厦门旅游时,就爱上了沙坡尾。“沙坡尾太棒了,这里的氛围和我在台湾眷村生活的感觉很像,让我一眼就想定下来。”带着家人定居沙坡尾后,李欣哲走遍了厦门的大街小巷,发现厦门的民众很喜欢吃甜品,拥有丰富餐饮经验的李欣哲决定就在沙坡尾开一家甜品店,售卖他最喜欢的菠萝包。
李欣哲店里的菠萝包创意十足,口感也多样,冰淇淋菠萝包、滑蛋堡菠萝包……除了各种充满新意的吃法,李欣哲在制作菠萝包的面团里加入了酸奶,二者天衣无缝的结合,让每个面包的口感和味道都更上一层楼。李欣哲说:“菠萝包在厦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希望能结合两岸的特色做出让人充满回忆的菠萝包。”
谈及台湾年轻人在大陆创业,李欣哲表示,如果台湾朋友想要到大陆创业,他们自己本身要有一点经验,特别是做吃的话,要了解如何做一个好的厨师,因为这个行业竞争压力很大,每一个人都在做生意,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很独特很亮眼的产品。
台湾的淡水是个很美的地方,渔船众多,生活质朴。而厦门的沙坡尾,像极了淡水。因为曾经难以忘记的淡水恋爱时光,台湾青年王道弘和其他几个朋友,就在这里开起了“蒜花煮意”。
交谈中,王道弘说自己十分喜欢沙坡尾。“我喜欢这里的环境,喜欢这里的居民,喜欢这边的白天、晚上和清晨。还有喜欢这边的文创。”王道弘认为,沙坡尾是一个非常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地方,他也看好沙坡尾未来的发展,“这里的艺术文创氛围非常好,很适合台湾青年的创业生活。”

“身在台南”的感觉
离开沙坡尾,记者循着“台味地图”的第二站,是中山路。
中山路,是厦门最具人气的步行街,由此也形成了范围广阔的中山路商圈。这里,自然也少不了台湾元素。
走进中山路商圈,循着“台味地图”,记者找到了位于古城东路上,颇负盛名的“剑狮埕老台南小吃”。
全部用竹子搭建的店面带有质朴的气息,体现浓厚的古早味,店铺装修虽不豪华,也有点偏僻,但味道实在动人。香味扑鼻的担仔面,金黄酥软的黑猪香肠……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市民和游客穿梭在各式各样的台南美食之中大快朵颐。
“剑狮埕老台南小吃”的店长告诉记者,台湾小吃世界有名,而台湾小吃的精华,尽在府城台南。因为台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产,对于美食的追求也是最为讲究,毕竟一饮一馔最能代表一般民众的生活内涵。此外台湾文化的累积相当丰富,造就出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历史遗迹,其多元文化的面向及精致度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自然在饮食的部分也融入不同的风格。
台南担仔面是台南的经典小吃,在店内,记者看到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点名要吃这道正宗的台南菜。店长说,台南的小吃都是以食材丰富做工精细闻名的,像是最有名的担仔面,简单来说便是用肉燥配上高汤,但是从食材的选择到做工无一不讲究,所以一碗简单的面里却有着丰富的味觉变化。
跟担仔面一样受欢迎的,还有名为“棺材板”的台南小吃。记者也忍不住点了一份。菜上来后,打开棺材板的“盖子”,一刀切下去,连汁带“板”一起送入口中,面包的松软以及汤汁的浓厚美味让人流连忘返,再喝一口由纯正乌梅制成的乌梅汁,真让人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限遐想。
还有肉燥饭、鲜虾球、台湾香肠……这些台湾美食都可以在这个“老台南小吃”店享用到,原汁原味的饭菜,搭配古香古色的店内装饰,还有耳边缭绕的台湾北管音乐,还真有点“身在台南”的错觉,这也吸引不少游客把照片发到微博上,使得店内名声大噪,来吃小吃的人甚至比来看剑狮的还多。
“剑狮埕老台南小吃”的大老板蔡金安就曾表示,文化传播力最大的就是小吃文化,人们整天看戏、听曲也会腻,但是对于吃,大家都是很感兴趣。蔡金安说,他卖小吃并不是只为了赚钱,但卖小吃可以让这条街聚集人气,也更加有香有色,最重要的是可以把台南最草根的文化带到厦门来。
文化与艺术碰撞的“小台湾”
离开中山路,记者来到此行的最后一站——曾厝垵。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立,30多年来厦台两地在经济、交流、往来、居留等多个方面深度融合。如今,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已成为“两岸同胞融合的温馨家园”。位于厦门思明区的“最文艺渔村”——曾厝垵,便是一道缩影。
记者来到曾厝垵已是晚上,在夜色的映照下,一阵阵美食香气扑鼻而来。转入街巷,两旁小吃店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拾路而行,小酒馆、饭馆、咖啡馆、手作工坊、民宿星星点点夹陈其间。五彩斑斓的霓虹灯,闽南特色的沿街店铺,还有那些摩肩接踵却又笑靥如花的游人,让人觉得好像来到了著名的台湾夜市。
记者根据“台味地图”,找到了台湾创意小店“4928涂鸦闲画佳尝馆”,小店的主人,台湾青年侯彦志跟记者聊起了他与曾厝垵的故事。
2013年,侯彦志听从父亲建议到大陆创业,从摆摊卖陶瓷商品开始,练就一身销售本领。后来,他经朋友的推荐来到曾厝垵,看到这里人声鼎沸,纷往杂沓,商人兜售着自己的商品,努力捕捉路人的目光,这个充满“台味”气息的地方,一下就让他有了亲近感。离开后,侯彦志对这里一直念念不能忘,在2015年回来开了一家名为“4928涂鸦馆”的陶瓷文创店。
侯彦志说:“台湾夜市是台湾草根饮食文化的荟萃地。在那里,能找到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地道的乡土原味,它是读懂台湾文化的窗口。”侯彦志表示,在曾厝垵里,特别是在它的夜市里,他同样窥见了另一个乡土厦门。
在曾厝垵待得越久,侯彦志越发觉得这里的可贵。不管是大陆人还是台湾人,大家开店、生活,相处融洽。2017年,曾厝垵吸引游客人数达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超过19亿元。在侯彦志看来,曾厝垵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正是有赖于业主、商家的共同努力。“大家共商共议,制定卫生保洁公约,共同爱护这里的一花一木,让这座古朴的渔村,商业与诗意相得益彰。”
自2013年创业至今,侯彦志得到了思明区台办适时的政策辅导和支持。从一开始对政策存疑到逐渐相信,他感受到区台办工作人员的热情与温暖。而在曾厝垵三年里,“4928涂丫闲画佳尝馆”已经卖出十万个杯子。但侯彦志远远不满足于此,他说:“其实还好,整个曾厝垵一年可以有1600万旅游人潮,十万个杯子真的不算多,千分之三而已。我想把我的产业铺到全大陆甚至全世界。因为‘China’是中华文化最骄傲的载体,我希望把这个值得骄傲的文化传递得更远。”
如今,侯彦志在曾厝垵的门店成为了一处“小景点”。“两岸许多知名的政界人士都来我们店参观过。”说起此事,侯彦志颇为自豪。
侯彦志的店不过是曾厝垵里台湾小店的一个代表,经过多年的改造,如今的曾厝垵,已成为了大陆最文艺渔村,吸引许多台湾文艺青年们来到曾厝垵创业。数据显示,50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青年在这里经营着1600多家形态各异的商铺。其中,来自台湾的商家共有27家,常驻台胞44人。海峡两岸文化与艺术的碰撞,使曾厝垵有了“小台湾”的称号,也成为思明区最具“台味”的一个地区。
当然,除了上述记者走访的台湾小店,在“台味地图”上,还记录了50家各具特色的台湾小店,分布在思明区曾厝垵、沙坡尾、中山路、明发、龙山文创园和厦禾路片区里。一张地图,不仅让集结在思明区的台湾商家感受到来自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温暖,也让他们互相汲取行业经验,以集体形象展示台湾味道,更是给了市民和游客一次性寻遍思明台湾味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