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地气,方能落地生根——两岸青创基地台籍管理者彭欧雅支招台青创业

创业,还是就业?
对于很多有志于西进大陆发展事业的台湾青年来说,这是个问题。一方面,登陆前辈们勇于创业最终收获成功的励志故事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大陆市场的水温深浅一直让他们又爱又怕,反复纠结于是登陆创业,还是先寻求一份稳定工作,观察一下大陆市场。
关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两岸青年创客空间的副总经理彭欧雅有自己的见解。作为一名在厦台商二代,她常年往返于两岸,也曾到新西兰留学,因而拥有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台青西进这件事情。在她看来,无论创业还是就业,台青来到大陆后首要做的是接上地气,方能真正落地下来。
调整好创业状态很重要
《台海》:大陆的双创热潮已经持续了两年多,这期间来大陆创业的台青如过江之鲫,有人成功,当然也有不少人失败。作为两岸青创基地管理者,你想给西进的台青创客什么建议?
彭欧雅: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后,青创空间就在大陆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厦门也不例外。由于这座城市的五缘优势,所以很多台湾青创团队会将厦门作为登陆创业的首选之地。但是,就像你所言,台湾创客来厦门创业失败的不在少数。这当中当然有换了环境水土不服等等诸多原因,但我看到最常见的一种失败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调整好登陆创业的状态。
具体说来,就是不少创客没有做好市场调研,也没有找对项目落地的城市。以厦门为例,如果你是做文创的,那还OK;但如果你是做智能硬件项目,那大陆还有很多比厦门更合适的城市。我一直和大家说,登陆创业的项目,一定要和城市调性相匹配,否则就接不了地气,很难生存下来。
再则,很多人对自己的创业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计划安排。我们北创营在招收青创团队时,都会要求对方提供详尽的创业计划书。这一方面,就显现出两岸的差别了:大陆团队总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台湾团队这时往往捉襟见肘,不知如何介绍自己的创业计划。当然,这并不是说台湾团队的创业项目就不好,只是他们在对接资本市场,考虑如何调动各方资源方面,和大陆团队比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第三,我建议所有西进的台青创客们,一定要累积足够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让资本注意到你。坦白说,登陆的创业团队如果融不到资,创业的成功概率就会比较小了。想要得到资本的青睐,光靠嘴说的不够的,成功案例才是实力的体现。
《台海》:如果遇到你觉得不合适的台湾创业团队,你会建议他们回去吗?
彭欧雅:当然。目前我们基地有30多个创业团队入驻,其中三分之二都来自台湾。但被我劝回去的可能更多。其实作为一个常年往返两岸的台二代,我是很希望看见更多同龄人到大陆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但不合适的就是不合适,强扭的瓜不甜,我们在评判一个创业项目的潜力时,会从多种角度去考量。比如有的台湾团队报上来的项目可能真的很好,但在大陆已经有很成熟的同类存在,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如果台湾团队再贸然进来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我们会将所预见的利弊都开诚布公地告诉台青创客,他们对我们的坦诚也很感激。
实习就业是很好的缓冲
《台海》:你希望西进的台青创客们能够做出哪些改变?
彭欧雅:我希望他们更加主动一些。现在早已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如果你不主动出击,很多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举个例子,在我们举办的青创训练营中,大家如今已习惯了用加微信好友代替交换名片。我注意到大陆学员有的会将名单上的微信从头到尾全部加上,有的会筛选出创业项目可能与自己产生互动的同学再加微信,无论是“广泛撒网”还是“有的放矢”,他们的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反观台湾学员,有的人在收到微信好友申请时,会很困惑地跑来问我:“这是谁啊?我跟他都不认识为什么要加我?是不是要向我推销产品。”有好几次我都被他们弄得哭笑不得。
大家都在说台湾青年缺少“狼性”,在创业过程中,这点被无限放大。不过也有做得好的台青创客。我们基地受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时常有嘉宾来参访视察。每当这时,我都会尽可能多地介绍基地入驻团队给大家认识,鼓励团队负责人主动上前去分发名片。有位做文创项目的女生每次都很积极主动上前,上回就接到了某家体育用品公司的企宣活动策划项目。我常常拿这个例子和基地的创业团队们说,“狼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谁都是锻炼出来的。要善于表达自己,机会往往就在眼前。
《台海》:除了创业者,西进台青中还有一部分是就业人士,对于这部分人群,你有什么忠告?
彭欧雅:实习就业其实对西进台青来说是很好的缓冲,不管他将来是否决定创业,都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充分了解大陆市场环境。我认为台青来实习就业要多把握机会发挥个人所长,而不只是来走马看花,要多认识一些好的人脉资源,为未来铺路,做好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