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声|台籍教师校外辅导忙

(2018-08-23 17:12:50)
虽然“减负”之声喊了多年,但为人父母永远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也造就了蓬勃发展的校外培训市场。在厦门,有一群“身怀绝技”的台湾教师,他们不教ABC也不教数学题,却用专业技能和精神,为孩子们的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台声|台籍教师校外辅导忙

跆拳道老师曾绍先:认真学跆拳道的,都不是坏孩子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朱木炎获得跆拳道男子58公斤级冠军,与他同在中华台北队的曾绍先隔着电视屏幕为师兄的夺冠热泪盈眶,与有荣焉;4年后,曾绍先独自一人背着行囊来到厦门,开启了在大陆的跆拳道教学生涯。10年间,从他门下走出的学生成千上万,有的成为跆拳道专业运动员,但更多的人还是从事了其他行业。不过曾绍先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在他看来,被他教过的孩子,能够从跆拳道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台湾市场太小,跆拳道教练生存不易。”采访伊始,曾绍先袒露了自己登陆的初衷。据他透露,由于行业条例保护,台湾规定方圆一公里内只能有一家跆拳道馆。按理说这样的硬性措施应该能很好地保护从业者的利益,从而促进跆拳道培训行业良性发展。然而,台湾少子化的社会问题直接桎梏了跆拳道馆的招生。“在台湾,学生超过100人的跆拳道馆,目前不会超过10家。而我在厦门开的道馆,目前学生数超过500人,这还不是最多的。”曾绍先说,市场的萎缩让他不得不思考下一步路该怎么走。就这样,虽然从来没有来过厦门,但他仍义无反顾地选择这里为他事业的下一站。
当时的厦门跆拳道馆已有不少家,但曾绍先并不惧怕竞争。他认为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一定能够吸引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关注。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很快发现,酒香也怕巷子深,于是便调整思路,将跆拳道培训工作根据大陆市场的特点进行转变。“其实这些年来在大陆摸爬滚打,虽然也吃过亏,但我真的很感谢大陆市场教会了很多在台湾没法学到的东西。”曾绍先举例说,在台湾,圈子小,各家道馆招生取决于教练的实力,因此一些资历深的老教练即使在很破的道馆授课,一样不缺生源。而在大陆这完全行不通,家长看到环境太差扭头就走。曾绍先仔细思考后发现,培训归根结底也是服务业的一种,提供舒适教学环境其实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当他把大陆的创业心得分享给在台湾的同行时,一位道馆经营者立刻拿出100万新台币来重新装修道馆,结果当年他就收到了过去两倍多的学生。
台声|台籍教师校外辅导忙

在教授学生课程之余,曾绍先自己也没闲着,还抽空考取了厦大的体育教学部硕士。“说起来,这还有一段故事。”曾绍先回忆说,几年前他受一位家长的委托,教育其快中考的孩子要好好读书。“结果,这个小子居然回呛我说,教练你整天叫我要用功读书,我也没看到你有在读书嘛!当时我就说,好,那我读给你看。如果我考上厦大,你也要考上市重点高中。”后来,曾绍先考上了厦大的硕士,而这孩子也以前一百名的身份考上了双十高中部。这个故事在业内传为一段佳话。
按理说,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好坏,和校外的培训老师并无关系,但曾绍先偏要管。他说,他所进行的跆拳道教育,不仅仅是要学员掌握学习技巧,更是传递跆拳道精神,让其拥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在校学生不读书,这在他看来是一种逃避困难的行为,这是他无法容忍的。“我一直觉得,愿意认真学习跆拳道的,都不会是坏孩子。跆拳道教给人们的不是好勇斗狠,而是礼节、是勇气、是耐力,久而久之,这些都将内化于心,塑造一个人的品格。”曾绍先说。
从在厦大读研究生起,曾绍先就担当起厦大跆拳道校队教练一职。即使如今他已硕士结业,但仍每周都要回厦大对队员进行训练。在他的带领下,厦大跆拳道校队成为大陆高校中不可忽视的强队,去年还拿到大陆高校跆拳道赛事男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拥有如此出色的业务水平,为什么不到更高的舞台上去一展身手呢?曾绍先听完这个问题,哈哈大笑:“确实是有专业队向我抛来橄榄枝,希望我过去提高队员的专业成绩。但是相比起专业训练,其实我更喜欢对业余学员的素质教育。”曾绍先说,其实他并不特别在乎教出来的学生能打到什么样的高度,能获得多少块金牌,反而更在意学生日后有没有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假使今天你在我这只学了一个月的跆拳道,十年后当你遇到工作上或生活中的困难时,你能想起这一个月跆拳道学习经历,从而鼓起勇气迎接挑战,那么我就会很欣慰。”
眼下,曾绍先还有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神武跆拳道研究所打造成两岸跆拳道交流中心。“其实在高级别的跆拳道专业队层面,两岸交流已经行之有年,互相取长补短,对成绩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在民间道馆交流方面,两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通过自己能够架设这样一座桥梁,让两岸同行更加了解彼此,让想学跆拳道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剑道教练苏郁程:愿做大陆的剑道推广使者
厦门明发商业广场是一个培训机构聚集的商圈。在这里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各类培训机构。每到周末,许多家长就带着孩子从岛内外各地聚集于此,开始“课外加餐”。苏郁程的剑道馆也开在这里,不过,在找到这块租金便宜且交通方便的场地之前,他可着实走了不少弯路。
“在此之前我们的道馆开在华美空间,虽然环境不错,但是位置比较偏,不仅找不到生源,连学生都留不住,一年下来学生只剩三个。而自从搬到明发后,我们的学员已经有近20个了!”虽然只是多了十几个学员,但这位来自台北的90后大男孩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也难怪,在仅有寥寥几百剑道人口的福建省内,一年能够多收十几名学员,已经实属不易。
剑道与日本文化有关,但发源于古代中国的剑术,于隋唐时期传入日本。《菊与刀》里说,“菊”和“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好斗。剑道,最能体现日本文化的这种矛盾。
据苏郁程介绍,剑道的讲究非常多,它以礼开始、以礼结束。无论练习还是比赛之前都要正坐静心,对师长、自己和对手行礼三次。正坐静心时,需用左手压住右手,左手代表理性,右手代表欲望,表示为理性压住欲望。5节的竹刀, 5层褶皱剑道服,都贯注了自古相传的教诲,代表了“仁义礼智信”的五种美德,也饱含着“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与其说剑道是一项竞技体育,倒不如说是一项艺术。”苏郁程说。
台声|台籍教师校外辅导忙

除了大陆人长久以来对日本文化并不感冒之外,剑道学习过程漫长、枯燥也是其在大陆推广缓慢的重要原因。苏郁程告诉《台海》杂志记者,剑道入门的第一个月,只重复训练一个动作,不断地摆正练习。大多数人在这个阶段就放弃了。“曾经有很多人问我:教练我能不能绕开这个阶段直接学怎么打人?这时候我总要解释一遍入门阶段的意义,但遗憾的是真正听进去的人不多。”他说,入门阶段给予学员的是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双重磨练。只要坚持下来的人,之后都不太可能主观上放弃练习。
虽然苏郁程才20多岁,但已经学习剑道17年。2013年,还在读大学的他受聘到厦门当剑道教练,每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学习,周末走“小三通”到厦门教学。大学毕业后,他已习惯了厦门的教学生活,便决定赴厦门发展,之后便接手了剑道馆。在厦门没有人脉没有资源,苏郁程什么事都得自己做,甚至为了招生而走上街头发传单。他不以为苦,反而觉得很幸福:“能够将自己喜欢的运动与更多人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学员一个一个增加。他们中有的是因为日本漫画而想要学习剑道的少年,有的是想要通过运动纾解工作压力的白领。无论对方是谁,苏郁程都一视同仁,要求对方学好剑道之礼,再练功。
“拳怕少壮”是竞技体育的一大特点,但在剑道比赛中,年龄优势并不足以转化为胜势。苏郁程说,他原先对此也是将信将疑,直到有一次,他与师公(师傅的师傅)切磋,但见对面那个年近七旬的老者,举着竹刀纹丝不动,而自己每次想做动作时,都会被对方预判到。几个回合下来,自己还没真正出过剑就已经败了。“从那天起,我感到自己真正领悟到了剑道的精神内核。”苏郁程说。
虽然学生数量在同行中不算少,但苏郁程坦言,仅凭十几个学生的学费,只够付场地租金,不足以维系自己的生活。为了在厦门生存下去,他又投资了一家咖啡馆,将曾经作为爱好学习的咖啡冲泡技术用以做第二项职业技能。在今年六月举办的海峡论坛-职工论坛上,苏郁程作为代表为两岸嘉宾进行咖啡拉花技能展示,收获与会来宾的一致好评。聊起这事时,他认为是多年剑道的学习经历,帮助了自己迅速上手咖啡拉花技能:“拉花要求手要稳、心要细,这和剑道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是一种玄妙而又难以名状的事物。苏郁程说,他不希望故弄玄虚,这样反而失去了剑道精神的本源。当学员们比试完毕,无论胜负都与对手敬礼,平静下场。这时候,他知道大家真正领悟了剑道精神。

打击乐老师柯登耀:希望和厦门孩子在街头传播快乐
在台湾,街头艺术一直是都市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街头涂鸦,街头展览还是街头艺人表演,都有相当的受众群体。出生于1993年的台湾彰化青年柯登耀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有十多年的街头表演经验。这倒不是说他没有机会登上室内舞台,而是相较于那些镁光灯照射的“大雅之堂”,他更喜欢街头无拘无束的演出环境。
“艺术是不应该有条条框框的。”柯登耀说。
2016年4月,在海沧青年雕塑家王鹭鹰的推荐下,柯登耀以志愿者的身份,带着非洲鼓到海沧参加公益演出。“这是我第一次在大陆演出,感觉非常好,围观群众甚至还用闽南语为我叫好,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台北西门町的街头。从那时起,我就对厦门充满了向往!”柯登耀说。
台声|台籍教师校外辅导忙

公益演出结束后,柯登耀意犹未尽,叫了辆车,拖着乐队成员和乐器到鹭江道轮渡前的空地进行街头表演。这次围观的群众更多,里三层外三层,大家都被他击打非洲鼓时的投入和激情所感染,现场气氛一路推高。演出结束后,一些市民游客还向柯登耀要了联系方式。其中,就包括他未来的太太。
柯登耀与太太结缘的过程颇像电视剧的浪漫桥段。两人在街头一见钟情,很快便结为连理,如今还有了爱情的结晶。而这也是促使柯登耀下定决心登鹭发展的原因。
只不过,当他真正来到大陆想要推广街头艺术时,却发现大陆和台湾还是有些许差异。“在台湾,只要不占用公共交通道,街头表演基本上都是被默许的;而在大陆街头表演如果围观的人太多,就有可能会被城管劝离。”柯登耀说,其实他很理解城管的工作,因为人流量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他们的工作压力也很大”。于是,他转变思路,与各大商圈合作,将演出地点转为商业广场,在为商家吸引人流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表演有了更多受众。后来,为了带给家人安稳的生活,柯登耀决定开设音乐工作室,兼顾创作和培训。在他的热情邀请下,两位台湾的小伙伴加入了他的团队,共同在厦门开启音乐梦想。
采访中,柯登耀表示他发现大陆的培训市场有个怪现象:都以考级为目的。“一开始,很多家长把孩子送来时,就问多久可以考到多少级。我就告诉他们,孩子还小,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目的,而不应让其早早背上考级的负担,这样就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了。”在他的耐心引导下,不少家长改变了观念,孩子也越练越起劲,架子鼓打得虎虎生风。不过柯登耀并未像别的培训机构教师那样推销乐器,反而建议孩子在家先用枕头练习动作节拍,这样既能练习又不扰民,如果一段时间后孩子仍然保持着对打击乐的兴趣,到时再买乐器不迟。“现在培养一个孩子不容易,我们希望家长的每一分钱都能花得物有所值,这样才对得起他们的信任。”柯登耀说。
如今,有越来越多人认可柯登耀的教学风格,十多所幼儿园找上门来,请他每周去给上课。在课堂上,柯登耀就地取材,有时会用小塑料凳当乐器,即兴创作一首儿歌;有时会指挥小朋友们用手脚打节拍,拍出一首旋律。这种轻松、快乐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让老师家长耳目一新。
虽然在厦教学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一有机会,柯登耀就将孩子带到现场,作为伙伴一同演出。在他看来,孩子打得好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敢于表现自己,释放自己的激情。据他介绍,每周末乐队在海沧阿罗海城市广场的演出都很随性,几乎没有固定表演曲目,更多的是让围观群众现场点歌。遇到陌生的曲子,他们就现场用手机下载谱子,对着手机屏幕就演奏起来,完全不怯场。在柯登耀的言传身教下,现在已有不少孩子主动要求跟着走上街头表演。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他调教出一支纯由儿童组成的街头打击乐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