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六位评委点评第七届台赛

标签:
台赛杂谈 |
分类: 特别策划 |
刘阳:中国书局总编辑、中国专业摄影师协会秘书长

台赛发展至今,已经趋于成熟,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评选活动,更是两岸摄影界在技术层面相互交流,在学术层面相互探讨的非常好的平台。两岸摄影者对事物判断的思维,通过图片进行呈现,这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拓展双方的视野,且随着两岸这种沟通越来越多,也增进了两岸间的相互理解。在本届台赛上,共享单车等与当下热门话题相关的作品非常多,也说明了我们摄影人对社会变化的敏锐度更高了,作品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这次台赛的参赛作品没有以前那么多,但质量很有保证。从这些参赛照片的质量来看,特别是七大赛组选出来的金银铜奖,都是很过硬的。与以往相比,本次评选的效率也非常高,评委之间没有太大的分歧,在金奖的选择上,评委们的想法大多是一致的。从照片可以看出,现在我们两岸的摄影记者越来越成熟,不光是在题材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靠近当下的热点话题,在摄影语言的表达和摄影角度的选择方面也都下了功夫,这是非常难得的。

林世泽:厦门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厦门日报高级编辑
今年,台赛走到了第七届。每一届评选活动中,两岸评委总要碰撞出些许思想火花,今年也不例外。我参与了迄今为止全部七届台赛评选工作,看过数万张照片,这对于我这个干了一辈子的摄影人来说,是一份难得的学习经验,也是一段美好的人生记忆。七届以来,我看到台海杂志社的年轻人们随着台赛的成长而成熟,在赛事的各项工作安排中,他们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使出现突发状况,他们也能处变不惊,处理得游刃有余。我想,正是因为有年轻活力的注入,才能让台赛品牌的影响力持续在两岸扩大。
本届台赛参赛作品,基本体现了两岸去年重要核心议题,但整体而言,台湾的参赛者在系列作品表现上,相对于大陆水平有明显落差,此现象背后代表的意义值得关切。台湾近年因媒体经营重心快速往数字平台倾斜,实时新闻成为重点,让摄影记者工作流程愈显零碎化,必须不断发稿迎合电子报需要,加上对动态影片要求增加,人力精简,预算缩减,工作负荷增加,使得专业工作者经营专题的难度提升。当然,这也非必然借口,我想台湾的专业工作者也必须在此艰困环境中,思考如何面对工作与创作间的平衡与相互激励,因为全世界媒体视觉工作者都面临同样的生存压力。
相比其他几位评委老师,我算是台赛的新人,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其中,但我对台赛并不陌生。在台湾,台赛在摄影师和图片编辑群体中具有相当知名度,我身边的很多同行好友都有不同程度参与台赛,常常和我聊起拍摄或得奖的愉快经历。而当我这次参与台赛评选工作时,我才发现原来台赛比我原先印象中的还要出色:这是一个两岸摄影界难得的学术研讨平台。在当今的两岸大环境下,要找到一个不浮于表面、认真探讨学术的专业平台并不容易,这点两岸摄影人应该都心中有数。所幸,我们还有台赛。
首届台赛举办时,我参加了主题拍摄活动。时隔九年,我与台赛再续前缘。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是以评审的身份参与到台赛评选中来。身份的转变,让我对台赛的观察有了更深、更广的视角,从而更加感慨于台赛多年来致力于聚焦两岸新闻摄影交流之不易。从本届台赛的参赛作品数量、质量而言,不管是作品题材的选择还是图片的具体操作,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丝毫不亚于两岸其他新闻摄影赛事。我想,这是因为台赛已经成为两岸摄影师心目中的品牌赛事,大家都愿意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高手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