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

(2017-04-10 20:56:15)
标签:

龙山寺

分类: 特别策划

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

从泉州安海龙山寺到台北艋舺龙山寺

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

 

/《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台北市西侧的万华地区(旧称艋舺)虽然市容较为老旧,但作为台北最早开发的商业聚落,拥有许多古老建筑与蓬勃的民间信仰活动,其中规模最大,香火最鼎盛的当属艋舺龙山寺。艋舺龙山寺内雕有一副楹联:“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万劫,占东瀛胜地灵钟文甲重修宝刹辟三摩”,晋江安海古名“湾海”,明朝改称“安平镇”,清朝复称“安海”,可见该寺分灵于晋江,是安海龙山寺的支流。

据考证,艋舺龙山寺乃清代渡海来台的泉州先人,为求心灵寄托与凝聚团结力量,从家乡福建泉州带来奉祀的神明,并于乾隆年间在艋舺建起的供奉保佑一方的观音寺院。建筑自清乾隆三年(1738年)兴工,至乾隆五年(1740年)完工,龙山寺自此成为艋舺地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也是目前所知艋舺最古老的庙宇。同艋舺龙山寺一样,台南龙山寺、凤山龙山寺、鹿港龙山寺等都是清代时期从泉州安海龙山寺分灵到台湾的。

 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

春节前夕,艋舺龙山寺香火旺。
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
艋舺龙山寺每天固定的早晚课都会有许多信众前来唱诵。图/台赛摄影师 温庆强。 

艋舺龙山寺热抢药师灯

现在游人或者香客到艋舺龙山寺,就是从龙虎门进出。带领记者造访艋舺龙山寺的台北前辈特意提醒记者,按照台湾民间习俗,寺庙中门是让神明走的,一般人只能走在右侧门,龙山寺仍保持这样的规矩。因此,进庙时,要走右手边的龙门,出庙走左手边虎门,象征着“登龙门、出虎口”的吉祥含意。

进入寺内,香烟缭绕,人潮络绎不绝,除了人来人往的香客与游人,还有许多穿着海青、念经修行的修行者,诵经声不绝于耳,记者看了手表,时值下午三四点左右,乃修行者晚课时间,早课时间是每天早上六点半。农历春节的缘故,寺里的香客和游客比平日增多不少,庙旁场地更是排满了队,人龙几乎占了半条街,就怕抢不到热门的“药师灯”。

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龙山寺提供的点光明灯服务,其中穿平安总灯和财神灯灯脚是艋舺龙山寺行之有年的活动。平安总灯和财神灯是过年期间设置在三川殿前方庙埕的两盏大型花灯,总是吸引许多民众排队、鱼贯地穿过灯脚下,祈求一年的顺遂与财运的旺盛。一般民众会先穿平安总灯,再绕过去穿财神灯。点灯活动会延烧到农历2月19日,也就是到佛祖圣诞日才会卸灯。

艋舺龙山寺寺务组长张雪玲告诉记者,龙山寺点光明灯大排长龙的景象每年都会重演,药师灯、财神灯是许多信众首选,其中药师灯更是一天左右就被抢光。信众沈大毅连续两三年抢到“头香”,他的儿子四年前罹癌,自己开始到龙山寺点灯,点完之后儿子觉得“满顺的”,现在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因此全家每年排队点灯。

到了除夕当晚九时,庙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点灯仪式,由数十人组成的诵经团在寺庙师父带领之下,绕行寺内,徐徐亮起上万盏平安灯、光明灯。到了子时,击钟重头戏登场,三位师傅(钟楼两位,鼓楼一位)登上钟鼓楼,击钟108下。值得一提的是,钟鼓楼的大钟大鼓平日里是不击打的。击钟完毕后,接着是轮到中殿的磬登场,然后才是诵经。每年除夕,艋舺龙山寺皆以此传统形式迎接新年,在全年当中,也仅有当晚是不关寺门的。

到了农历正月十五日,艋舺龙山寺整个外围墙都竖立起整片的灯笼,宣告着元宵花灯节的到来。在台湾日据时期,龙山寺得到日本人特许,每年举办盛大的灯会,是台湾三大元宵灯会之一。近年来,龙山寺的灯会规模就比往年小下来,但仍为台北市有特色的灯会活动。

 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

泉州民间信仰登上台湾

漫步艋舺龙山寺,可以直观地捕捉到龙山寺具有不少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如中殿前方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高耸的楼阁,这是龙山寺的钟鼓楼,这让记者不禁联想起艋舺龙山寺的祖庙——泉州安海龙山寺,安海龙山寺的正前方也设有两座钟鼓楼。此外,泉州承天寺、泉州崇福寺、泉州天后宫、厦门南普陀寺等,也都设有独立的钟鼓楼,可见闽南沿海地区的寺庙,都很重视钟鼓楼的设置。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福建泉州晋江、惠安、南安及同安人共同组成的“陈赖章垦号”,取得第一张清朝官方许可的集体开垦证,进入台北盆地开垦,这是汉人有组织开垦台北的起点。三百多年前,台北还是一个沼泽之地,在整个大台北地区,虽然位于淡水河西岸的新庄,是汉人最早聚焦的贸易港,却因为港口逐渐淤塞而没落。淡水河东岸的艋舺地区,便逐渐取而代之,发展出新兴的商业聚落,成为台北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台湾俚语“一府二鹿三艋舺”,描述的便是台湾清治时期全岛三大港市的盛况。

艋舺龙山寺寺务组长张雪玲告诉《台海》杂志记者,龙山寺的创建过程颇具有传奇色彩。传说在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商人经过今日龙山寺附近时突然内急,担心带着随身携带的香袋进竹林小解会不敬,为此,便把香袋解下来挂在树上,再行小解,方便后商人却匆匆离去,忘记取走香火袋。之后这个香袋在黑暗中发出亮光,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注意,这才发现挂在树上的香袋上有金字写着“龙山寺观音佛祖”,于是民众对此香袋祈愿,结果颇为灵验,便认定是观音菩萨显灵,遂从泉州安海龙山寺恭迎观音佛祖来台,并在发现香袋之处兴建了艋舺龙山寺。

据考证,清代由泉州安海龙山寺分灵到台湾的,除了艋舺龙山寺外,还有台南龙山寺、凤山龙山寺、鹿港龙山寺等。而经由艋舺龙山寺分灵出去的寺庙,著名的有台北剑潭寺、林口竹林山观音寺、淡水龙山寺等,另外还有一些分灵并未建庙,而是由神明会或观音会组织轮流祭祀。

由于创建的资金主要来自当时港口及腹地的行郊商,艋舺龙山寺也自然成为这些郊商集会的场所,并在日常诸多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艋舺地方人士一旦发生纠纷或有疑难杂症无法解决时,也会求助于龙山寺。“这时龙山寺又俨然成为大家公认的、可以排难解纷的地方,不光是信仰中心,其社会地位也不言而喻,不单纯只是一个寺庙。”张雪玲告诉记者,日据时期,龙山寺部分空间被占用作为学校、军营以及临时办公处所。

此外,1896年台北市的祭孔大典,由于原有的孔庙遭到日本军队占用,改在龙山寺进行。另外,由台湾实业家所组成的坤商协会,也在龙山寺成立。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龙山寺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在地方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


泉州名匠主导改建工程

台湾属于海岛型气候,天气多潮湿,寺庙的梁柱易遭受虫蚁的侵蚀,故艋舺龙山寺自从建庙后历经三次比较大的整修,一直到1919年,台北龙山寺遭火,加上龙山寺住持福智师傅见到龙山寺老旧破损,空间被充为公用,便与乡绅进行募款改建。

龙山寺于1920年展开改建,并特意从福建泉州请来大师。“这次大改建还是一样聘请泉州的匠师,主导的这位比较特别,是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师王益顺。”张雪玲介绍说,随王益顺到台湾的还有石雕、木雕、剪黏与交趾陶等匠师,也都是泉州的名匠,从而让艋胛龙山寺脱胎换骨,成为台湾第一名刹,也奠定了今日龙山寺样貌的基础。龙山寺改建完成后,这些泉州匠师有部分在台湾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为台湾庙宇注入了新活力。

王益顺来自福建惠安溪底村,这里是自古以来著名的木匠之乡,龙山寺遇到火灾前,王益顺已经驰誉泉州与厦门。至于是谁邀请王益顺来台负责改建,说法有两个,一说是绅士黄培祥举荐;二说是绅士辜显荣邀请。据说当辜显荣到厦门时,遇到正在建造黄培松大宅的王益顺,辜显荣见其技艺精湛,便邀请他来台湾主持龙山寺改建工作。也有人说,是二人共同举荐。

1924年,艋舺龙山寺改建落成,艋舺龙山寺便以其雄伟壮丽闻名全台湾,成为台湾八大名景之一,甚至有“台湾第一梵宇”的称号,比当时日本设置统治台湾的机构“台湾总督府”还华美。“此次改建,将龙山寺由原来的寺庙建筑提升到宫殿式建筑,这样的建筑在当时的台湾乃为首建,后面很多台湾寺庙的建筑都以龙山寺建筑风格为典范。”张雪玲告诉记者,在台湾建筑史上,此次改建对台湾寺庙具有里程碑意义。

龙山寺主祀的观音菩萨位于中殿,中殿高耸矗立于龙山寺的中庭内,又称“观音殿”或者“圆通宝殿”,是寺内平面规格最大、最高,地位最重要的一座殿堂。整间龙山寺,从年代上来看,中殿却是最“新”的。1945年,中殿遭美军轰炸焚毁,让台湾信众啧啧称奇的是,整个圆通宝殿均遭到毁坏,只有中央神龛内的观音佛祖仍端坐在殿内,仅表面熏黑而已。

由于战后台湾经济还处于百废待兴,经费有限,故中殿一直到1955年才又再度重建。此时龙山寺设计者王益顺与其侄子王树发都已过世,最后由王树发之子王世南绘制设计图,按照原始设计略为修改之后,进行重修。玩味的是,在1920年改建时,中殿内部采用台湾首见的“螺旋藻井”,此时的螺旋藻井按照逆时针设计,到了王世南手上,不知何故,他将螺旋藻井改成了顺时针设计。若想要看王益顺设计的逆时针螺旋藻井,得到台北孔庙大成殿中一睹真容。

张雪玲告诉记者,三川殿是艋舺龙山寺最精彩的建筑, 王益顺主导改建事宜时,花了很多了巧思和技法,如压低龙虎门的屋顶从而衬托三川殿的气势非凡。值得一提的是,三川殿前有一对全台湾唯一的铜铸龙柱,龙柱造型颇为简练,龙身盘于圆柱之上,并以《封神榜》人物与许多云朵作陪衬。据说,这对龙柱的制作,是由福建交趾陶大师洪坤福打坯,再由台北铁工厂的李禄星制作出成品。洪坤福在20世纪初从厦门到台湾,并且在台湾传徒多人,对台湾寺庙的剪花艺术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当记者带着艋舺龙山寺的记忆,造访福建泉州晋江安海龙山寺时,记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龙山寺创建和大改建,无论是选材、手艺,还是建筑风格,大多扎根福建本土风格,并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


四百多座龙山寺遍布台湾

来到晋江安海型厝村北,进入一条不宽而喧闹的小巷,至尽头抬头一看,便能见着一门眉顶嵌横写楷书“极乐国土”石刻,走近门回看,只见门内顶上方书有“大千世界”。这道门便是龙山寺的外围门。

安海龙山寺,古称“天竺寺”,又名“普现殿”,俗称“观音殿”,因地理位置位于安海镇的龙山之麓,故名为龙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1983年,安海龙山寺被列入大陆汉传重点佛教寺院,在泉州市仅开元寺和龙山寺两座。客堂的能空师傅告诉记者,从寺中碑记联文及有关历史记述,安海龙山寺始建于东汉年间。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发,安海龙三寺的香火便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远渡重洋,传播海外,在东南亚、台湾等地尤为突出,其中台湾就有四百多座龙山寺,与安海龙山寺的关系最密切的是台北艋舺龙山寺和鹿港龙山寺。

安海龙山寺的圆通宝殿中间悬挂着一块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通身手眼”的匾额,艋胛龙山寺内也有一块同样的匾额。关于这块匾额也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早期晋江移民渡海往台创建艋胛龙山寺后,专程请人回家乡复拓该匾额内容,制作了一块一模一样的匾额。安海龙山寺的匾额因“文革”遭受损毁,寺方仿照先人,特意请人去台北艋胛龙山寺复拓一块“通身手眼”匾额。

能空师傅充满感慨地向记者讲起这块匾额背后的故事,艋胛龙山寺的张雪玲组长告诉记者,之前她接待过安海龙山寺老住持,老住持看到艋胛龙山寺的匾额后,也讲起了这个故事。这块匾额在不知不觉中拉进了两地龙山人及两地龙山寺的距离。

圆通宝殿前有一对蟠龙石柱,是镇寺之物,也是大陆古刹四大龙柱之一。能空师傅说,安海龙山寺圆通宝殿的蟠龙石柱,在台湾的鹿港龙山寺也有,据说是泉州工匠雕刻的,但他对柱子工艺要求高,只做出了三根,“两根立在安海龙山寺,另外一根就在鹿港龙山寺。” 有趣的是,鹿港龙山寺平面布局为坐东向西,以地形看并未按常理背山面水而建,据说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朝向,为的是面向泉州的祖庭——安海龙山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