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画廊】围炉夜话 写意新春

标签:
海西画廊 |
分类: 文化 |
围炉夜话
大陆知名画家在厦门热议油画里的中国精神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扩散出来的精神气。正如范迪安先生所言,写意博大精深,它包含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融合,同时也是最具中国东方文化地位的语言特征。
春节前夕,中华儿女美术馆诚邀多位大陆知名画家,围炉夜话,畅谈写意油画,开启写意新春。
福建与写意油画渊源深厚
油画是舶来品,油画是外来品,16世纪末,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沿海活动,油画始传入中国,到了20世纪,中国的文化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在蔡元培先生的资助下,很多年轻的画家出洋留学,处于中西文化碰撞年代的这一批留学艺术家本身的国学基础和传统艺术功底远远高于今人,他们对西学的领悟在某种程度上也高于今人,写意精神的提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寻根中产生的。
经过20世纪这一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写意油画。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厦门就出现了第一所美术学校——厦门美术专科学校,聚集了一批中国早期的油画家,那个时候厦门美专就是以西画为主,这一批油画家最早是从日本、菲律宾、法国留学归来的,他们开启了福建油画的历史。
“我们中国的这些油画学子到欧洲、日本留学,彼时恰巧是西方油画正在发生大的变革时期,就是现代主义的兴起,后印象派发展得非常蓬勃,我们的很多油画家到了欧洲以后,突然发现他们想学的油画已面目皆非,西方人在努力学习一些东方、非洲的东西。”中国政协文史馆油画研究院副院长孙建平指出,他在系统写意油画百年文脉的过程中,发现油画到了中国以后,艺术家们就不断地进行油画的中国化探索,“包括当时倡导写实主义的徐悲鸿后来的好多作品也非常写意。”
可以说,写意与写实殊途同归,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意油画算是主流,但自1937年以后经历了几次中断,写意油画成为浅流,成为非主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写意油画又被重新提出来,星火燎原,到现在,写意油画已成为一个大军,浩浩荡荡,非常壮观,让人觉得写意油画的发展不可限量。
自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如何将油画语言本土化,一直是几代中国油画家矢志追求的艺术目标之一。“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画家在运用东方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作的时候,他必然地,或者说,自觉不自觉地,都会运用东方的智慧来创作。写生和写意的结合也成为是一个必然。”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丁一林从自身学习油画艺术实践角度出发,指出画家面对自然的时候,绝不是将眼前的物像原原本本地抄袭下来,而是有选择的、有控制的加以表现,而是要学会创作中解决表达东方性的审美趣味问题,并且是让自己可以下意识地将文化体系转化融入到作品中。
艺术是有高度的,有难度的,写意油画表现了中国文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最主要的是它有种生气,具有一种呼吸。一幅画能够呼吸,你如何体会?它承载了多少信息,承载了多少精神含量,你又能够体会多少?为此,不少艺术家表示,写意油画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派别的概念,它更多的应该是中国精神的概念,一种写意精神的概念。
“写意精神里面包含着很强的个人情怀和自由精神,这个东西缺失了,写意内涵肯定就会陷落。”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袁文彬指出,故乡福建跟写意油画很有渊源,“我提两位先贤,一位是李叔同,李叔同在泉州开元寺圆寂的,在天津也有叔同故居,另一位是李若松,李若松是天津美院前身的创办人,他是福州人。”同时,袁文彬也指出,在油画艺术技巧上,虽然今天的两岸画家多半是进步了,但精神层面上,却未必达到民国那批油画家的高度。
写意写的是什么意
那要如何做才能达到呢?写意写的又是什么意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闫平表示,关于写意,每个人的概念不一样,在她看来,首先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对自然的看法,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画的不同。面对人手一个手机的新形势,闫平也一直在思考绘画能做什么,为此她到国外游历,在向西方美术史致敬的过程中,闫平建议今天的中国油画家应该学习西方人的革命性,不断地打破前人的一些规章,“我们需要在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加入他们的量,使我们画得更好一点,这所有的东西,都要付出行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有其历史性、必然性,齐白石先生曾说过中国画的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绘画很多也都可以说是“似与不似之间”,对此,关山月美术馆艺术总监文祯非表示,书写性、表现性特征及东方审美性,这是区别于西方表现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
“写意油画,有两层关系,第一层是外部的特征、韵味和节奏,东方的韵味非常重要。第二次是内在的特征,西方表现主义是对外的一种批判精神,对艺术本体或者对社会现象的一种看法,甚至是抨击性的。作为写意油画的中国文人绘画精神,讲究的是内修的、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油画还是以儒雅、婉约、内敛为特征,而不是西方完全视觉化的特征。“中国画是月亮,油画是太阳。如果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那就没有法办体现各自的优势。”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洪惠镇长期从事中国画研究跟创作,一直主张不要把中国画画得像油画,这几年由于市场的繁荣,助长了工笔画的蓬勃发展,看到有人直接用黑颜料来画风景,画得像山水,他对此举是不赞同的,因为油画的材料制作方法跟水墨画不一样,这样它没有办法体现中国画的写意,如果写意水墨画没有笔墨的精华,那就算是失败的。“现在的年轻人经过科班的训练,功夫都是超过古人很多,但是现在出现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底蕴没有了,就是不懂了写意精神。这个写意精神往往会被理解为就是画大笔头的,一笔草草,这个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这个‘意’是什么,所谓‘意’就是中国画的诗意画的表述或表达。”
在这个时代,你还在提这个诗,是不是太唐吉诃德了?对此,洪惠镇摇头说,不会,无论中国画还是油画,无论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都要有诗的情怀在里面,这样的油画就是真正中国画中的油画,要把先人“画中有诗”的经验借鉴过来,“我们看宋画,山水也好,花鸟也好,画中有诗的意境,并不是在文人画里头才看到诗的,文人画是直接题诗的,文人画太讲究笔墨,诗意如何表达,就直接题诗,这是另外一种形式。而西方人,因为看不懂笔墨的奥妙,所以更欣赏宋画,所以他们认为中国画最高写意是宋画,它写实又有诗意。我们的油画经历了一百年的生存发展,我们曾经有过高度写实的努力,可惜,我们跟着西方的油画在走,就没有回顾我们国画的写实的时候,也讲究写意精神。这个写意精神就是诗性化表达,这样我们的中国画才会跟西画拉开距离。”
以前,画家在形式感上找一种创作方式,今天则要求他们必须真正从文化的角度、中国文化的角度来创新中国油画,表达“意在画外”。集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厦门市美协主席王新伦分享说,现在很多油画家都在练字,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写意的绘画内涵很深,但就其创作的方式,‘写’也就是书写性,要求中国画家要讲究用笔,在这一点上,中国画家天然是写意的,很容易上手,这一点西方人很难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