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故里的艺术部落

标签:
嘉庚艺术村落 |
分类: 文化 |
文/《台海》杂志
刘舒萍
集美,是一座浸在时间里的城!在迂回蜿蜒的宽街窄巷之中,总有那么一些处闹中取静、适合度过美好时光的私藏景点。老房子新生是近年各大城市流行的文创艺术风,作为陈嘉庚故里的集美大社当然也不例外。为了挽救这些快速凋零中的历史见证,有一群人选择改建故居、民宅,巧妙沿用旧有建材与结构让老屋重生,也吸引了不少知名艺术家和年轻人聚集。
走进集美街道的艺术部落,早期常用的青砖、花布、铁窗花、匾额、磨石子、雕花玻璃等元素,被艺术家们融入他们的设计中,除了设计感外还兼顾了实用性,开放的空间搭配独栋透天建筑,营造出舒缓闲适的氛围,再加上有知名艺术作品的加持,让空间增色不少。如今,徜徉艺术部落里,推开任何一家农居,迎接你的,可能都是大师级的艺术家。
走进尚南路15号,中间的天井可供采光、通风,是起居空间,也是创作之地,内有各种艺术创作,木刻、书法、绘画、陶艺,定期和不定期的刻字培训,侧落建起电窑,形成集手拉胚、喷釉、烧制一体化的陶瓷制作。如果还想要找一个玩陶、画画、发呆、聚聚的地方,尚南路178号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想要“玩趣”,提供白色帆布包、帆布鞋、画笔、颜料、画板,让你尽情涂鸦,想要“专业”,这里有高校副高级别的专业老师亲手示范指导,教你把玩泥塑,体验动手的快乐,由于这里也是美院学生观摩学习的基地,如果你常来,就有机会碰到。
老房子,特别是有故事的老房子,总让人心生出许多联想,走访嘉庚路上的嘉庚故居群,惕斋、祭祀习俗、学生参与革命的旧基地等成为改造的关键节点或是“火种”,开放给人们欣赏和聆听它过去所记载的故事和历史,两边的厢房则开放给艺术家使用,游客来到这里,不但能买现成的东西,还能跟设计者聊天,定制独一无二的工艺品,也能得到设计者的签名。
从五年至今,集美多了许多由老房子改造的空间,一走进去,就让人不想离开。当然,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享受邻居、游客来访如走灶脚般,他们会像张葆冬、薛宝琴、李木、伍时熊、王剑、麻显刚等艺术家,选择将工作室落户名荟苑艺术中心。名荟苑位于龙舟池畔,除了展览外,馆内还设置有二十几位艺术家工作室以及多个会议室供艺术家们开办各类学术研讨会。随着艺术家不断移师于此,到如今,终成油画、刻字、书法、雕塑、陶瓷、剪纸等各式工作室云集于此的格局,在保留建筑本身最本真特色的同时,又赋予它更多的现代功能,并植入最时尚的文化创意产业。
眼前的环境和景致,正是运营商负责人陈昆仑想要的。作为土生土长的集美大社人,陈昆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无比熟稔。在他看来,集美大社是陈嘉庚先生的故里,也是和嘉庚文化与侨乡历史连结的钥匙,留下许多能够连结过去与未来的老房子,翻开老屋,就好像打开陈嘉庚故里的时光胶囊,他们希望利用房子的故事,提供创意者或年轻人创意灵感或根据,让文创产业可以在大社生根茁壮。因此,在集美区集美街道牵头下,他们公司负责对老房子修复、振兴。另一方面,原有大社居民的出租房70%靠“宝姿工厂”出租,随着“宝姿工厂”的搬迁,据统计大约造成20000平方米房屋的空置即3000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一项文化艺术项目的落地对当地的居民来说,绝对是件利人又利己的事,至此,集美大社就奋斗在了打造艺术部落的道路上。这种与艺术融合得丝丝入扣的生活,正在这里成为现实。
给老房子植入文化创意,焕发新颜,却并非易事,首先老屋修复比预期中还耗费时间,将它回复为原本居住时的样子,是对文化的敬意,也是精神的延续。经过多年运营,一群艺术家在这里相遇,分享艺术生涯途中所遇、所见、所闻、所体验的趣味。在媒体报道下,吸引了许多未曾涉足此地的游客前来一探究竟,交织出一种既传统又时髦、既亲切又新鲜的游逛情绪。据悉,目前这里正在筹备二期艺术家进大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