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赛赴台专题】金浪奖和金奖得主解读背后故事1
标签:
台赛赴台金奖背后的故事 |
分类: 特别策划 |
一声咔嚓
第三届台赛金浪奖和金奖得主解读背后故事
采访/整理
台赛最高奖金浪奖得主陈洁:作品的内容已经大于形式
2012年7月5日,河北省秦皇岛任志伟家中,签下器官捐赠协议书后,任志伟流出了泪水。河北省青龙县朱丈子乡庙上村17岁少年任志伟因为身患骨肉瘤无钱医治,自愿放弃治疗并捐献身体全部可用器官。7月5日上午,从唐山市第二医院回到家中的任志伟如愿签订了遗体无偿捐献协议书,成为河北省青龙县首例自愿捐献遗体者。
作为一名参赛者,《17岁骨癌少年放弃治疗自愿捐献身体全部可用器官》这幅获奖照片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个人想象。作为获奖者,我非常感谢第三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组委会,感谢组委会对我拍摄作品的支持与肯定。
我最喜爱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拍摄的作品。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新京报》的图片,刚参加工作时,每天清晨都会打开电脑翻阅当天的电子版图片,看到了“原来图片还可以这样拍!”现在,全民摄影的网络时代来临,让传统纸媒摄影记者似乎难以招架,拍出好照片已不再难得。难得的是要依附于事件本身,摄影记者就要保持一颗冷静心,排除诸多困扰的表象,准确辨别按下快门,力求留下真实的影像。
《17岁骨癌少年放弃治疗自愿捐献身体全部可用器官》这幅作品是我2012年7月拍摄组照中的一幅。消息源是任志伟的表兄打来热线,我和文字记者到医院得知:2003年,8岁的任志伟突患出血热、2005年父亲在外打工丧生矿难、2011年刚刚入学的他查出骨癌。花光家里及借来的17万治疗费后,看着已经走借无门、苍老疲惫的母亲,无钱医治的任志伟决定放弃治疗,并自愿捐献身体全部可用器官,以减轻母亲的负担。
就如台赛评委蒋铎老师的点评:“17岁,还没有来得及绽放而即将凋零的年轻生命。”我也深深地被打动。文字记者采访完之后,我拍了些照片。不过,我感觉图片拍摄得还不够深入,因为看到任志伟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慌与不安,他的母亲一旁也偷偷地哭泣。考虑到初次见面,加之任志伟承重的心理压力,我觉得我应该暂时放弃拍摄,让母子的情绪缓和一下。为了避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我征得他们的同意,下午再来医院拍摄。
想到任志伟母子凳子上的午饭:一碗粥、半个鸭蛋和咸菜的画面,我在医院门前买了些水果,虽然不多,但希望会让他们解解渴,或者让沉重的心放下来一点吧!其实,这也是我入职近七年来第一次采访时带东西。有了上午的接触,任志伟在镜头面前,没有初次见面的紧张,显得稍有平静。经过简单交流,我拍摄了几张。就拍摄而言,感觉下午的拍摄很顺手。
我前后与任志伟见过四次面,获奖的这张特写是在他家拍摄的,因为没钱医治,他和母亲从唐山的骨科医院回到了秦皇岛市青龙县朱丈子乡庙上村的家中。任志伟并不知道报道后,有爱心人士和企业要为他捐款,他在捐赠协议上签字前,流出了绝望的眼泪。
采访结束临行前,我忍不住悄悄地告诉任志伟:“你别绝望,我们正在帮你募捐治疗费。”我之后在反复思考,我究竟该不该以这样的方式告知他。或许这样的未知承诺,会让这个少年感觉出一丝希望。
2012年郭美美炫富及红十字会事件发酵。人们对红十字会及慈善、捐款使用取向等问题发出了质疑声。任志伟的手术费当时还需要大约十四五万,稿子见报后社会反响强烈,一些爱心人士及企业纷纷捐款。我们报纸最后以一篇“任志伟捐款已凑齐手术费”的报道告知读者,力求专款专用。
在微博上,我看到台赛的征稿启事,便投去作品,这是我首次参赛。我看到以往的比赛规定,要求是“必须见报”的摄影作品,因此只投了单幅。评选过程中,有评委认为这幅作品的拍摄难度不大。对此,我这样理解,无庸置疑,摄影记者应该拍出好照片,但就此篇报道,个人感觉内容已经大于形式。至于拍摄难度,一个伤心流泪的人,有旁人在场甚至拍照时,他本能地会转过脸回避,我觉得,即使是一个即将失去生命的人,也不会愿意将自己的不堪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4年4月赴台前夕,我试图联系上任志伟母子,而且希望是好消息。很遗憾的是,4月30日,我得知那孩子在4月初已经去世了。

陈洁
河北省唐山人
现任燕赵都市报冀东版摄影记者
获得奖项:台赛最高奖金浪奖——年度最佳台海新闻照片奖
获奖作品:《17岁骨癌少年放弃治疗自愿捐献身体全部可用器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