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画廊】国画无年限 七十刚刚好

分类: 文化 |
厦门美术家协会会员
72岁的吴晋先几十年钟情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更在古稀之年善用网络资源,广读历代名画及画论。多著花鸟、山水画。他的画作在新疆、江西、北京荣宝斋均有展出,在厦门办过个展。

《临江忆记》105x56
文/本刊记者 刘舒萍 图/受访者提供
怕费纸,选择人物画
吴晋先,字伯远,号苦丁,出生在汀州新罗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受书香和墨香的熏陶,曾祖父和祖父皆是当地的秀才,从事教师工作的父亲,一有空就督促他读书习字。为此,吴晋先从小就练就了一手好字。少时得罗晓帆、宋省予启蒙,吴晋先喜欢上涂抹。
“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在选择学业时,父亲希望他最好学一门手艺,在什么地方都吃得开。为了将来的生计考虑,喜爱绘画的他,选择一门与绘画接近的专业——商标包装设计。福州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吴晋先学以致用,设计了不少商标,“厦门自行车厂、厦门牌香烟(旧的)、鼓浪屿馅饼、龙岩烟厂、南昌烟厂等都有我的设计。”在第一届全国包装设计大赛中,他先摘金奖,再揽两个铜奖。
事业上的成功,并没能冲淡吴晋先内心对绘画的渴望。闲暇之余,一边闯事业,一边自修,弥补不足。最早,他画的是花鸟画。受制于拮据的经济,没有闲钱买纸画画,他改画山水画。情况有所好转,不像花鸟画那么费纸张,但还是浪费不起,又改画人物画,走浙派风格。
退休后,拾回花鸟画
就这样,在断断续续中,吴晋先退休了。过去虽然有心画画,但为了事业,总无法如愿,自此,吴晋先一头栽进绘画当中。他的画作以花鸟画为主,多绘梅兰竹菊,或老干繁花,或清馨幽贞,或劲节凌霄,或抱香傲霜。在取材、意境、笔墨等方面,咋一看,很像吴昌硕的风格,在充分汲取传统艺术营养的基础上,融无求、快乐、心静、因陋就简于一炉,作品自然蕴藉。
“我是经过很多各个方面的摸索,详细研究了吴昌硕的整个作品,才选择走吴昌硕的路。我性格比较随意,吴昌硕这个味道比较符合我的个性。吴昌硕到了87岁,还在自己反省自己。”吴晋先对吴昌硕很推崇,不过也意识到吴昌硕在花鸟画上的薄弱环节,“鸟画得不好,他重新临摹了八大的鸟,又没有全部跟八大山人一样。”
“老实说,我早期读八大的画,读不懂,不是很喜欢。后来,越读八大山人的画,你感觉越好,他里面有一种很难说明白的意境,你根本就看不出来他的笔是从哪里来,从哪里走。八大山人为什么特别,因为他很写实,很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想法。”
不想让人轻易读懂
为何兜兜转转,不画人物,重新画回花鸟画,“讲句白的东西,不想直接把灵魂都告诉人家。山水最多是怡情,不至于大反动,花鸟也是小资,个性比较隐蔽。不容易让人读懂。”
虽已72高齡,吴晋先仍勤作不歇。也常有人问他,现在这个年龄,再来学国画,会不会太迟了。吴晋先摇头说,只要有心,永远不嫌晚。他进一步分析说,从国画的角度来看,70岁至85岁,是旺盛的创作黄金期,“齐白石、吴昌硕作品都是70岁以后才好的,最好的是73岁以后创作的。”
随着年轮的更迭,吴晋先的作品一年一变,越来越成熟。他的画章法严谨,构图不求奇险,却注重评议,在平中见出险。还有一点不能不说,吴晋先画作中的书卷气。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吴晋先喜欢读古人诗,每遇不朽之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便译之为画。
工于诗词的吴晋先,喜欢在作品中题上长长的辞章。题款在他处起点缀作用,到吴晋先这里,反而成了次主题,倍吸睛。对此,吴晋先笑着说,“题款是我的特性。”
一直都是站着画画
采访中,吴晋先的儿子,告诉记者,自从父亲退休后,重新画画,最大的变化是,身体反而越来越好。因此,现在全家人都很支持父亲创作。
早期受限于环境,一直站着画画,题款也多是站着写,现在反而变成一种习惯,至今,那块黑不溜秋、六尺大的杉木板仍在发挥作用。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对吴晋先的创作没什么特别大的改变,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创作,而且不断打开自己。
跟吴晋先谈绘画,能明显感觉他的激情与热爱,不从流俗走,潜心绘事,笔耕不辍,在横涂纵抹间写凡心。
【详见台海杂志第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