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2013-09-06 09:52:54)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

  穿行古庙宗祠  

寻找锦里的前世今生

 

 

/本刊记者 刘舒萍  /本刊记者 林世泽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正月初十,当我们才踏进锦里村,就发现这里的人好像特别喜欢种菜,不经意间便能看到一簇一簇长势喜人的蔬菜,连马路边的花坛也不放过。锦里人说,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几代人之前,蔬菜便是这里的主业,整个海沧也只有锦里村是整个村子都种菜。

“锦里村”,原名是“坂尾村”,古名为“漳州府龙溪县三都”,也叫“漳州府海澄县三都”,是一个以林姓居民为主的村子。每年正月初十,是锦里村进香的日子,可以说是整个村子的大事,一点也不亚于除夕。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初十进香好热闹

何谓“进香”?“进香”又称“挂香”,是分灵庙在特定的日子里组织一个进香队伍,队伍先在本村巡游祈福,随后到祖庙举行的谒祖进香,意在求得神火回乡供奉,以示不忘神缘关系。由于进香不只是本村的事情,也是与其他村庄拜会、联谊的活动,因此进香不只是神与神之间的联谊,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一次,保生大帝是主角,锦里人将用欢喜的心情,为保生大帝打点一场难忘的盛会。

进香既然是众人之事,于是,整个村子几乎是全面动员,各显其才,请来各种阵头,除了狮阵、龙阵、公背婆、歌仔戏、腰鼓舞等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连小朋友也上场了。坐“蜈蚣阁”内的小童们穿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服装,格外可爱。不光本村人参加,其他村子里的林姓后人也会赶来,包括集美锦园、龙海等。

上午8点多,圆应宫宫埕现场,节庆的气氛已经浓得化不开。但见大伙为了即将来临的喜事欢欢喜喜地忙碌着。在整个进香活动中最忙碌的应该是主会吧。圆应宫内,三大主会和信徒举香,面对神像所在的方向,静默而虔诚地参拜,他们敬天地、敬鬼神,感激衣食无缺。据介绍,每年村里都会通过掷茭的方式选出三位主会,依次是大主会、二主会、三主会。对许多人来说,能被选中是他们一辈子的心愿。

当选上主会,除了要带头捐款外,更重要的是要统筹好整个进香的队伍及方阵表演。事实上,他们也无须烦恼筹银子的事,因为每年村民都会自发捐款,加上慕名而来的信众的支持,就算一场活动花掉十一二万,也还是绰绰有余的。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锦里村是文革后海沧第一个恢复进香习俗的村子。自1984年恢复以来,这项习俗今年迈入第30个年头,令人感动的是人数有增无减。难怪,光上捐款名册,就抄得工作人员手臂发酸。村书记林国滨告诉我们,海沧的保生大帝巡境时,如果不经过锦里村,是不算数的,必要重来,“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惯例。在1994年和1995年,当时村庄矛盾比较激烈。担心引发村庄之间的矛盾斗殴,官方制定了一条路线,路线没有经过锦里,那次就让它重来了,当天改变路线。”另一方面,锦里村的蜈蚣阁、宋江阵只参加三个庆典:一是每年正月初十的进香活动;二是每年4月份瑞清宫的巡游活动;三是三年一次的钟山村送王船活动。

 在清越激昂的音乐里,进香队伍渐次进入会场,中间当然也夹杂着前来观摩的各村各镇的人。对等待了一上午或者说一年的村子,热情才正燃烧。一大早便恭候在圆应宫内的抬轿人再也按捺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要带着神明出去逛逛,尤其是年轻的小伙,一边喊着“我们不出去,让我们先在门口等啦”,一边则与同伴探讨等下冲出大门后,要怎样颠轿子。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则显得相对淡定,不过从他们伸长脖子关注外面的举动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任务的重视。毕竟能被选来给神明抬轿,就是一种荣耀。现在不仅是神明、村人在观看,连自己也得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上午940分左右,在过火仪式结束后,神明终于出宫进香了。此时还留在宫内的信徒立即自觉地离开圆应宫,因为圆应宫马上就要关门,贴封条了。为什么?“因为所有的神明都去东宫请火了,只有佛祖在。门要关起来,要保护佛祖。”主持本届圆应宫进香活动的总司仪林耀南告诉我们,这样的活动他已经组织了30年。

进香队伍首先要绕着村子巡视一番,以安定人心、驱逐邪煞,是神明的“例行性任务”。队伍所到之处,人们引颈踮脚,热闹滚滚。沿途不少信众及路人加入队伍,簇拥在辇轿旁,一路迤逦往祖宫前进,场面壮观。中午12点多,进香队伍终于来到终点站——祖宫青礁慈济东宫,祈求保生大帝永永远远护卫锦里人,疼惜锦里人,团结锦里人。

纵观整个进香队伍,最轻松的当属蜈蚣阁上的小童们,不仅可以一边咬着棒棒糖,一边看风景,还可以一边免去舟车劳顿,一边学习另一种课程,这一课叫“民间信仰”或“民间的力量”。进香后,神明在信徒簇拥下回到圆应宫,随即举行安座大典,叩谢神明庇祐进香活动顺利完成,一年一度的锦里村初十进香活动正式落幕。

神明进宫休息,寿宴挤挤挨挨地摆开,好客的锦里人特别在宗祠里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宗亲。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推开宗祠觅往事

“我们村子里集五间林氏宗祠:馨德堂、敬德堂、懋德堂、昭德堂和耀德堂,这在闽南地区是很少见的。”锦里村几千号人都姓林,是元朝“沿海招讨使”林天福的后代。据村里族谱记载,林天福是宋末元初龙溪县锦里人,早年游漳浦县庠生,援列国子监生。因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乡寇大作,授龙溪县,居漳城。元至元十六年 1279年)秋,钦授沿海招捕使职,令其镇守九龙江口岸抗击沿海海盗。迁漳州路同知,十七年升沿海招讨使署漳州路总管。后因公差福州至莆田兴化路,中暑后,客死他乡。皇帝特赐林氏两世袭父职,并赐林氏于每年二月十五及八月十五进行春秋两祭。据70多岁的林树根介绍,林氏祖先是从第五代搬到这里发展,之前大多集中在漳州一代【备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建国后的195810月,海沧均为漳州府海澄县管辖】。

村里的大宗祠是馨德堂,始建于明朝,到了第六世起,村里陆续多了四个小宗祠,之后才分别设立四个小宗,懋德堂(六世长房长)、敬德堂(六世长房次)、昭德堂(六世四房)、耀德堂(六世五房)。

在林树根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走访了始建于明清时期的五个宗祠,它们的屋脊皆为燕尾型。这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明清时代,在福建闽南一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中了举人的人家,才能盖燕尾型的房子,一般人家只能盖马背型的。能盖五间屋脊皆为燕尾型的宗祠,也意味着这个家族曾出过五位官老爷。

村里最大的宗祠是馨德堂,也叫林氏家庙,始建于明朝,屋脊上左右赫然排列的8条纹,彰显出主人的官阶。每当有外人来这里了解林家历史,除了林天福,林朝英则是另一个必提的名字。如果在其他地方提起“林朝英”三字,很多人想到的会是金庸笔下《神雕侠侣》中“古墓派”的开山祖师林朝英,这里指的是被誉为“清代台湾唯一艺术家”林朝英。

根据族谱记载,林朝英是锦里林氏四房十四世,其祖父林登榜在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携家带眷渡台,后定居于现台南屏东县一带。林朝英自幼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其书法以行草闻名,豪放狂肆,人称“竹叶书”。村里圆应宫内“灵昭锦里”四字便是出自林朝英之手。

由于林朝英号梅峰,又号一峰亭,故台湾林氏后裔以“一峰亭”林氏自称。1989年、1990年、1992年,台湾一峰亭林氏族长林碧凰率团三次前往馨德堂祭拜先祖,并赠送“数典不忘”牌匾,以示不忘本源。如今,馨德堂内立有一块“台南一峰亭林氏立碑”,记载了台湾林氏后裔前来祭祖的情况。“数典不忘”故事一再被流传,村民说也说不腻,他们也很欢迎朋友们,推开宗祠重重的大门,倾听一段发生在林氏家族里的悠远往事。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古早民居听传奇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这里的村民非常热情,一点也不排外。“很简单,因为文化的关系,300多年前,我们村庄就有人去南洋。解放以前,我读书的地方写有这样一句话,‘此地半山半水,其人半慧半彝’,”林树根语带自豪,“在清初,我们一个祖宗娶了一个老婆,是回族人,祭文上有她的名字。”

在锦德古民居,我们遇见了另一段历史。锦德的主人叫林玉奕,是锦里林氏的另一骄傲。20世纪初,林玉奕只身下南洋,创办商店“锦德”号,由于他经营有方,赚了大钱。据其后人林永思回忆说,父亲林玉奕乐善好施,颇得当地群众的尊重,并被推选为印尼巨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每隔几年,他就会回乡一次,扶携乡里,造福家乡。现今的锦里小学就是林玉奕在民国期间创建的,先建有两大教室,四间房间,一个厨房,教室前建内埕外埕供学生活动。后来林玉奕又把校舍后面一大片空地赠送给学校。师生们为纪念林玉奕办学,把他的肖像高挂在办公室内,并赋有一副对联“传家谨守清白志,辅国培栽栋梁才”。

林树根告诉我们,由于父亲与林玉奕关系非常好,他小时候经常在锦德里玩耍,他仔细地向我们描述当初这里繁盛的景况,遗憾的是,锦德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我们只能透过建筑面积超过900平方米、木雕层次繁复、表面涂有金粉几个大方面去缅怀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不过,在村戏台的大榕树附近有一栋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古民居。据介绍,这栋古民居是目前锦里村保存最好的一栋。古民居外墙上半部分雕刻着人像、拱桥、洋楼、楼阁等象征晚清时期的建筑物,有意思的是四个屋角上皆镶嵌着一个花瓶,不知有何用意。走进室内,惊叹连连。这里的木雕雕工细腻、富有层次,大堂内的古壁画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和气息,尽管昔日的尊贵已经凋零仅存,但我们还是能感觉到当年盛极一时的架势。

住家老林告诉我们,宅子的主人是他的父亲,也是下南洋后发家致富起来的,并从南洋带回了很多贵重的东西。由于家人不舍得用,东西全部原封不动地集中保存起来,以至“文革”抄家时,东西全部被一箱箱抬走。“再怎么好的东西都有,法国拿破仑白兰地,连要出殡的麻衣都有,全被抬出去了。”当年目睹这一景况的林家根感慨嘘嘘。

老林没有过多地讲述他们过去的历史,而是一直惋惜由于悠忽大意,竟让小偷挖走了门上的两块大木雕。为了杜绝此事再次发生,老人在院子上架起了铁架子。也曾有人出钱想向他购买木雕,他拒绝了,“专家说,这是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一间位于锦里村中片、始建于明朝的古民居。途经圆应宫,想起白天从林国滨那里听到的关于“圆应宫”的野史。圆应宫建于何年无人知晓,据说在锦里村祖先来这里定居之前,就已存在,且名字的来头不小,出自皇宫,“听我爷爷说,当时朝廷皇宫内,有一个地方叫圆应宫,就这么对应取名取下来。”

两分钟脚程,我们来到了锦里村明代古民居旧址。曾几何时,这栋总面积达900平方米的房子,如今破坏得很严重,总围墙被拆掉了,部分房屋也被改建为石头房子,只剩下斑驳的墙壁和静静的走道,见证岁月的流逝。

 

【最闽南】寻找锦里村的前世今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