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气”势十足

标签:
杂谈 |
分类: 特别策划 |
政治人物“气”势十足
本刊记者观察台节日中的政坛百态
文/本刊记者
台湾的很多节日倍受岛内民众的重视,在节日期间,很多民众会以共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去庆祝,或热闹非凡或平静如常日,但不管如何,这是一年中人气最旺的时段,同时也是政治人物聚集人气扩大支持基础的良好时机。为此,嗅觉灵敏的政治人物大多不会错过这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力争展现“亲民形象”。那么,如何看待或评价此一现象呢?
“接地气”是不二法门
与在地经营多年的政治人物相比,具有全岛知名度的政治人物,虽未能像在地政治人物那样享尽地利之便,不过,在节假日全岛“走透透”,以当地民众可以接受或较为熟悉和亲切的方式来与他们“搏感情”,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因为,在媒体效应下,全岛型政治人物在某地的“样板戏”,在一定程度上可让其未能涉足的地域的民众“感同身受”,从而加深和提升后者对政治人物的亲近感和认同度。马英九、苏贞昌以及蔡英文等人,春节期间行程满档,他们涉足岛内不少地方,进行慰问探视、发红包、送春联、讲客家话等等,来与当地民众“套近乎”。
另外,政治人物在节假日一改平日问政风格,而以日常家居生活的“平民风”来向外界展示,也是其拉近与民众距离的“利器”。比如,马英九在今年“小年夜”当天,上午依循往常惯例,陪其母秦厚修到菜市场买年菜,在购买过程中,与围观民众握手合照,帮民众签名,下午便更新“脸书”回忆当年在该地生活的点滴等等,马英九此举无疑为自己加分不少。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则选择与妻子在除夕夜一同做“长年菜”,来彰显自己“顾家好男人”的一面,而民进党内另一要角蔡英文在过年时,前往台北迪化街采买年货,在买年货的过程中,还抓摊位上的鱿鱼丝解馋,邻家大姐的形象顿时鲜明了几许。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恰巧是颇受民众尤其是年轻族群重视的情人节,政治人物也没有“落单”,马英九和苏贞昌都在“脸书”上晒幸福秀恩爱,马英九表示自己“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缘分”,其夫人周美青让他“生命的一半完整了”,而苏贞昌也在“脸书”上贴出与其太太詹秀龄的合照,并大谈夫妻相处之道,等等。
政治人物在节假日以较有“人情味”较为“接地气”的方式来展现自我,为其改变在民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消除与民众间的隔膜,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无疑将产生助益。
“失人气”是不小警讯
台湾政坛常常以民调结果显示的民意支持率来检测政治人物在民众中认可度及受欢迎度,当某一政治人物的民意支持率不高之时,竞争对手或反对阵营往往会见缝插针大做文章,试图否定其在位的正当性并意图取而代之,而当事人虽会以各种理由加以驳斥,但无疑将背负无形的负担,尤其是当事人特别在意外界对其看法之时,这种“由外而内”的无形负担无疑更显得愈加沉重,毕竟,民众对政治人物的支持度是其保持影响力的重要源泉之一。而民众对政治人物的支持度除了反应在民调数据上,也常常会以其他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对政治人物无感、热情“退烧”,甚至当面叫板呛声等等。
而民众对政治人物热情“退烧”现象的表征,可从政治人物在狭义政治活动之外的动向中测得一二,本文聚焦的在节假日中政治人物的举动及其在民众中的反响程度,无疑也是测试政治人物人气指数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今年春节期间,当年的“万人迷”、“人气天王”马英九在民众中的受欢迎度似乎有大幅锐减之势,虽然在部分地方,民众对其发放的春联和福袋的热情依旧不减,短时间抢领一空,但在不少地方也出现福袋发不完、没人领,甚至民众当面呛声的现象。虽然,以此来推论马英九的人气溃散,显得有点过于武断,但在其民调支持率低阶徘徊,并无实质性起色的情况下,这种表现人气指标的具体形式,无疑是最为直观的。而除了民众对马英九发放的春联和福袋热情“退烧”之外,年前其党籍“立委”也对马英九题字的春联“不感冒”,出现无人愿意张贴的现象。然而相比之下,蔡英文和苏贞昌题写的春联及发放的福袋似乎更受欢迎。
对于马英九题写的春联,自家“立委”无人愿意张贴的现象,国民党内近阶段“反马急先锋”蔡正元直言“这是一种警报”。外界听到此言,或许觉得蔡正元有“幸灾乐祸”之嫌,但就事论事,那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视为一种风向标的。
“没底气”是根源之一
政治人物在节假日的活动中“失人气”究其根源是自身“没底气”,此处的“底气”并不仅仅指的是政治人物内心的正向情感,更延伸包含政治人物在政坛作为在内。如果一名政治人物在政坛上“有所作为”,并且这种“作为”让民众有感,同时又得到民众的“认证”,那么同样“由外而内”,其在政坛的“底气”或许会更加充足些。笔者个人认为,政治人物夯实“底气”可从上述三个阶段着手,自身要“有所作为”,更要让民众“有感”,民众对政治人物的“作为”有感之后,如果对自己的“有感”加以“确认”,必将回馈到对政治人物“作为”的认可,最终提升对政治人物的认可度。
以马英九为例,从马英九第一任期以来,相信很多人的共同感觉是“马英九变老了”。马英九在任内确实做了不少的工作并有一定“作为”,但是之前马英九似乎抱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信条,宣传的部分做得不到位,在民众中得到的反响也便不那么热烈,仅仅停留在上述所说的第一阶段。而接下来,马英九团队似乎意识到这一点,提升了宣传的力度,进入了第二阶段,但是,民众对其“作为”确实是明了了许多,但由于马团队政策推行和落实有所偏颇,岛内民众特别是“三中阶层”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似乎依旧“无感”,对其也便无法保持以往的热情,反应在支持度上,其民意支持率无法提升,进而危及其在党内的声望,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其在春节期间发放的春联和福袋,问津的人也便随之下降。
“聚人气”是重要目的
政治人物在节假日期间进行各种活动,除了部分人士确实思想境界相对较高外,不少政治人物的行为往往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其中,积聚人气,提升影响力,为今后特定的政治动向打下基础,恐怕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以今年春节期间为例,有意在台湾政坛继续发挥影响力,乃至问鼎2016的苏贞昌和蔡英文二人,在春节期间并没有闲着,二人从北到南全岛走透透,发春联、红包、福袋,拜庙宇访大佬等等,别苗头拼人气的意图似乎已不言而喻,而通过春节期间的系列活动,苏蔡二人也在事实上或多或少达到了积聚人气的目的。
而马英九在今年春节期间的活动中,在很多场合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亦即去年台湾经济不景气,希望民众理解,今年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民众要对当局有信心,等等。马英九在春节期间不忘进行政策宣导,不也是在凝聚民心积聚人气吗?
如果说,在选举期间“每握一双手,就意味着一张选票”,那么在节假日期间,政治人物每发一副春联、一个红包、一个福袋、一张灶神图以及一本农民历,何尝不是在积攒一点人气和支持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