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们一起重修的保安宫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文/本刊记者刘舒萍 图/本刊记者林世泽
《台海》:保安宫自1995年起自行花费巨资,采用传统工法复原、维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
廖武治:那时保安宫损坏已经很严重了,白蚁的蛀蚀,把木头、梁柱都损坏了。按照台湾文化资产保存的法令,整修工程一定要经过当局的批准,由当局出资修庙。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不但没有把庙修好,反而修坏了,因为这里面隐藏着很多问题。我们要摆脱这些问题,就不申请补助,自己负担所有经费。我们才可以用最好的材料、找最好的工匠,使用最好的技术和现代科技,把保安宫修得更完善。
《台海》:您在整修保安宫期间,庙务方面首次采取计算机化管理,财务完全透明。连马英九都形容你们是将保安宫当成一个上市公司来经营。采取这套机制,曾遭到不少人抵制吧?
廖武治:一开始会有一些阻力,习惯之后,大家反而觉得这样账目清晰,财务透明。财务透明就可以摆脱很多外力的介入,更重要的是让信众看到我们所用的材料,例如木材,我们用的是台湾最好的樟木;壁画方面,我们不是重画,而是找澳洲技师来清洗,这个在台湾也是首例。
此外,香客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或者添香油钱,都用电脑入账,列收据,账目就很清楚。收入控制好,支出也有严格把关,把整个资源都运用在刀口上,财务透明能够让人信任,所以我们的香油钱一直在增加。我接总干事兼副董事长时,每年才有三千万元新台币左右,现在已经有一亿四千万。
《台海》:您本身也是艺专出身,后来又担任台湾艺术大学教授,这对你主持整修工程影响大吗?
廖武治:观念是最重要的,我们采取整旧如旧的方式来处理整修工程。一个从事美术工作的人,观点、感觉跟其他人有点不一样。在观念上,他会把建筑物当成艺术品来修。当时我已经在保安宫16年了。在这16年当中,我每天都在想保安宫里面的事情,设计规划起来驾轻就熟。如果一个外来者要来设计,可能就没我认识得这么透彻,也不知道这个庙宇将来的用途,使用者可以把这边当作大厅,但是规划单位可能会把它设计成一个房间。
廖武治:
我们修保安宫时是事先做了规划,实际操作起来,碰到了一些问题。譬如,一个建筑物打开之后才发现,原来损坏这么严重了。在这种状况下,你要思考这个空间做什么,加入什么新东西。因为是自己出经费,超出预算的话,可以调整,因此可以边修复边规划。如果是政府资助的话,肯定会牵涉到要不要追加经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