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意就是生生不息

(2011-12-09 11:50:38)
标签:

杂谈

生意就是生生不息

实录一个台湾水果商的一天

文/本刊记者 刘舒萍

    2011年10月10日清晨6点,天蒙蒙亮,台湾水果商温仁得早已起床,手提笔记本,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一身休闲装扮出现在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他在这里有一家不小的店铺。《台海》记者从这里开始对他一天的实录。

    此时,店铺门前大小货车来来往往,工人们推着手拉车赶着将成箱的水果装车送货;店铺内五六个水果商贩正喝着茶,交换今天的市场行情。一进店铺,温仁得便放下手中的电脑包,拿出一包冲泡咖啡,随处找一把椅子坐,加入大家的讨论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凌晨6点到岗,对在中埔水果批发市场的普通员工而言,这个员工太不称职了,竟然迟到两个小时,而对于身兼数职的老板而言,老实说,不晚了。温仁得是最早一批到大陆来做台湾水果生意的台商,台北人,祖籍福建南安。

 生意就是生生不息
由本刊承办的台海新闻摄影大赛邀请两岸摄影师到中埔水果批发市场采风,图为温仁得向摄影师们介绍台湾水果及其在厦创业经历,温仁得是早期来大陆做水果生意的台商。图/台赛特邀摄影师林辉龙


 

这不是买卖而是种文化

    自从2005年5月18日台湾水果第一次零关税进入大陆之后,许多与台湾有关的农产品逐渐被大陆百姓所认知,尽管台湾水果比较贵,但进货的商贩大有人在,因为随着两岸经贸往来,吃新鲜的台湾水果,对厦门人来说,实在不是新鲜事,台湾水果正慢慢走向平民化。

    “开一盒台湾的杨桃给我看看。”在厦门人才市场附近开水果店的陈老板,刚从店铺对面的大陆水果市场采购回来,一进门连茶都还不及喝上一口,急匆匆地说出自己的要求。温仁得的老搭档林永远麻利地打开冷冻库大门,搬出一箱台湾杨桃,拿起刀子划开封口,翻开铺在杨桃上面的层层纸屑,12个新鲜的杨桃映入眼帘,个头比成年男子的手掌还大。

    陈老板看了看,点点头,林永远立马拿出透明胶重新封装起来,从开箱到封装,一连串动作前后只花了一分钟时间。这笔买卖不但省去讨价还价的环节,还可不用现场付账。温仁得强调这不是一种买卖,而是一种文化,“大家都说行情行情,你敢跟他说高吗?什么是生意,生意就是生生不息,大家坐在这边,喝喝茶,交换信息,账今天没付,明个他会自动补上,这也是一种文化。”

    上午7点左右,温仁得泡了第二杯咖啡,“咖啡就像水一样,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采访中,温仁得的谈吐与外形让人觉得他并不像是一位台湾果商,更像个学者。温仁得自己也不承认自己是位商人,“‘商人’不是你受伤,就是我受伤。”对“批发”的概念,温仁得有自己的见解——批发东西给你发财。但如果对方不曾涉足过水果生意,他不会把台湾水果批发给对方,他说这是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以前,一位在北方挖金矿的朋友想跟我批发台湾水果,被我拒绝了,因为与普通水果相比,台湾水果的价格高,风险也很高,如果不了解这一行,风险就更大了。”

      

服装郎改行做水果生意

    边喝咖啡,温仁得边跟《台海》记者聊起他与水果的种种缘分。

    说起来,温仁得和台湾水果之间的缘分,也是一种偶然。上个世纪80年代,正值青年的温仁得还只是美国一家代工POLO等名牌服装公司的普通工人,经过自身的努力,他一路由“普工”走到“老板的特别助理”。2004年底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美国纺织业受到冲击,公司在美国代工的优势不在,公司停业。因为大陆巨大的消费市场,温仁得萌生了到上海考察服装纺织业发展状况的想法,看看能否在这里找到事业的第二春。就这样,18年没回台湾看一看的温仁得一离开美国,就飞到上海。到了那,温仁得才发现一切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只好打道回台。他也因此遇到开启他人生另一个转折点的关键人物——“台湾省农会”理事长古源俊。

    “当时古源俊是台湾扬运国际集团辖下庆圆公司的顾问,有一天他问我,‘假如你想要到大陆发展,准备做什么生意?’他列举了很多项,其中一项是台湾水果。”温仁得一眼认定台湾水果是大陆一块未开发的市场,且对厦门几乎一见钟情。

    2005年,温仁得接受庆圆公司邀请,担任厦门庆圆贸易公司执行长,迈出了他在厦门创业的第一步。从服装郎变成水果生意郎,可能在外人看来“隔行如隔山”,温仁得倒是看得开,他说厦台的“五缘”关系对他的生意帮助很大。

    “语言能最快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来到厦门,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麻烦,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语言。厦门距离台湾又这么近,当时厦门对台的优惠政策在大陆所有城市中是首屈一指的。”2005年,厦门市政府鼓励台商来鹭岛做台湾水果生意,建立了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集散中心,越来越多的台商蜂拥而至。在这股潮流中,一批又一批台湾水果经销商在历练中或淡出市场,或闯出一片天地。

      

感动的事情一箩筐也装不下

    上午9点,温仁得离开店铺,将生意交给林永远打理。他要去的是第二站是厦门国际航运中心。由于他兼任台湾农业整合行销发展协会秘书长,不少台商找到温仁得,想请他帮忙代理台湾产品。身为红娘的温仁得常常带着层出不穷的台湾新品种到一家报关公司咨询,基本上是碰到什么问题来解决什么问题——这项准备引进的品种能否进口?若能,该依据哪项条例,需要申领什么证件,申领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原产地证书要如何填写?

    “温总在这方面很专业,出台了什么文件他都很清楚。”报关工作人员指着案头上的《中国海关报关使用手册》告诉记者,自2008年起,温仁得便与他们合作到现在,几乎每星期都到这里“报到”。

    贸易拉近了厦台的城市距离,带来无限商机,同时也拉近了台商和厦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距离。在报关公司喝完茶后,温仁得又到海关、商检“串门子”。“厦门海关、商检为台湾水果进口开辟了专用通道,降低了水果的损耗率,保证了台湾水果能新鲜上市。”谈到厦门相关部门为台湾水果登鹭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温仁得一脸感慨,无论报关或商检,在哪个环节上遇到问题,可直接联系对应部门的台湾水果进口联络员给予解决,他们除了开辟专门窗口,提供优先接单、专人核单、专人计税、专人放行服务外,还在7天工作制的基础上,实行“24小时预约加班”。

    “2006年的一天,一批台湾水果晚上7点多抵达厦门码头,刚好隔天厦门商检的工作人员要搭早上7点的飞机到济南参加一个会议。当天,他们晚上9点去验货,23点才离开。”温仁得说,6年来,令他感动的事,一箩筐也装不下!

      

用心用情“服水土”

    在厦台湾水果商中,温仁得算是代表人物。在许多人不太看好台湾水果在厦门的发展前景时,他选择了厦门;在过去两岸未直接“三通”的情况下,他不断地写报告陈情,要求同意台湾产品以繁体字的包装进入大陆市场;因为温度、运输时间等问题会造成释迦的大量损耗,台湾水果商从来没有人出过整个货柜的释迦,2006年他大胆独自尝试着将一整柜释迦运往厦门销售;头几年他花大价钱引进不少台湾原产地的水果,到大陆各地推广、宣传台湾水果,让大陆民众认识、知道并且喜欢上台湾水果。

    “每年至少亏60万人民币,直到去年台湾水果才卖红。”他承认自己曾有过退缩的念头,“台湾水果生意很不好做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劝我放手,我也想干脆跟其他人一样,退出这个市场算了,不过,这个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因为我还没想好该怎么安顿这些跟我一起打拼的伙伴,最终还是不服输占了上风,我总相信会越走越好。”

    2007年,庆圆公司退出厦门,温仁得接手庆圆公司在厦的市场,2008年成立厦门雅山贸易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各种新鲜台湾水果批发配送。这中间,温仁得与其他台湾水果商一路细心呵护着台湾水果从台湾走向大陆,从厦门走向大陆。

    “‘小三通’为‘大三通’做准备,台湾水果为ECFA做准备。”如今,大风大浪都挺过去的温仁得成了厦门台商界的一颗明星,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有多牛,他说他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伴随着台湾水果一路走来的同伴们的支持和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造就了他。

    台湾水果从包装到陆上运输、终端销售,都经历了两岸市场差异上的历练。在温仁得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存放了报关、海关、商检等部门最新发布的公告及以往的的资料。温仁得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到各有关部门的网站浏览、下载文件,反复阅读,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大陆对台农产品的政策和方向。

      

不用“台干”偏好“陆干”

    由台湾派驻到大陆的干部被称为“台干”,在大陆本土培养的干部则为“陆干”,温仁得明确表示他不会用台干,究其原因,除了以前跟台干共事时发现聘请台干的成本高,效率不一定很高外,更多是因为,“俗话说,朝中无人莫做官、厨房有人大碗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做这一行更多地需要实地走访,多走多看,聘请的这些大陆员工对他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已经很熟悉,有自己的人脉和圈子,做起生意更加得心应手。”

    中午,记者与温仁得来到文灶附近的一家台湾产品杂货店,这家店也是温仁得经营的,一楼主要展示台湾各地的产品(主要是已经包装好的食品),二楼是办公场所,由于记者到达时正是中午吃饭时间,办公室里的3名工作人员讨论着中午要吃什么,叫披萨还是出去吃?最后拍板出去吃。对此,温仁得表示赞同。

    席间,温仁得与员工有说有笑,家庭气氛非常融洽,至今仍然单身的温仁得告诉记者,他已经把这些小辈当成了自家人看待,相互之间十分融洽。一个女员工结婚时,他还严肃地告诉新郎,新娘可是有两个娘家,得好好对待新娘。

    下午的行程不像上午安排得那么紧凑,午休后,他前往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监管处,咨询前段时间申请进口的台湾产品是否获批,最后再回到中埔水果市场。至始至终,温仁得使用的交通工具都是的士,“每天来来去去都是这几个地方,没必要买车,出去玩的话,可以搭朋友的顺风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