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两岸汉服热:服饰潮的中国式回归

(2007-12-04 15:23:27)
标签:

人文/历史

台湾

华亿传媒

台海

厦门

厦门日报

汉服

分类: 生活
  文/《台海》记者  谢婷  图/公孙子丑  CFP
 
 『生活』两岸汉服热:服饰潮的中国式回归
 
   在喜来登酒店做公关主任的许炎前段时间花几千块买古筝,有模有样地学了一段时间后,最近又迷上了汉服。开始只是翻阅古籍,上汉服论坛网购喜欢的款式,到后来研究得多了,从小连补衣服经验都没有过的她,居然亲自动手缝制起汉服来。身边的朋友十分不可思议,用“魔怔”来形容她,而她自己则每天乐在其中,活得风生水起。
  厦门现在像许炎这样的汉服爱好者越来越多,较为出名的本地汉服制作论坛“花花手工”目前已拥有会员1441人,而全国第2家汉服实体店“汉林苑”也在厦门开业,老板公孙兄弟两人很开心,因为开业两三个月以来,前期收支已经基本持平,一个月下来能卖出三四十件汉服。购买汉服的除了部分外国人和小孩之外,大多数主力来自大学生和白领,在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都可以看到他们穿着汉服煮酒论诗的身影。
  相比于厦门的汉服爱好者,对岸的年轻人思维也相当活络,台湾高雄的一群人,经常穿着汉服出门买便当、谈客户,更自己裁制汉服参加创意市集的展售。他们还就此成立了一个“中华文化创意发展协会”,誓达到“使民众因穿上汉服而爱上汉文化的内涵,进而陶冶心灵”的目标,不仅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更把汉服的展示和传播作为一项文化创意行业来发展。
 
『生活』两岸汉服热:服饰潮的中国式回归
                        回眸风雨“汉服热”
  其实,早在2003年,西安、兰州、南京、云南等地就掀起了一股股“汉服”热,各地纷纷出现了穿着汉服参加婚礼、祭祀、重大节日的人群,一些私立学校特地给学生定制了汉服,还有人日常生活起居都穿着汉服,甚至在最近还有百名学者联名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汉服作为我国的礼仪服饰。
  但在以“天涯社区”为代表的许多网络论坛上,“汉服热”也引起了许多争议,拥护者和质疑者各执一词,有人认为许多汉服爱好者是“叶公好龙”,是年轻人作秀或追求标新立异之举。而拥护者则认为汉服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礼仪之大,章服之美”,是为“华夏”。重著汉服是对传统文化追溯和尊重,对于现在吃着KFC、穿着NIKE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一次传统历史文化体验。
  在轰轰烈烈的争论下,汉服爱好者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倒不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举动并非一时心血来潮。高雄的汉服迷们不仅在端午、重阳等节日穿着汉服出门聚会,平时也穿着改良过的轻便汉服去孤老院和儿童院做义工,阿嬷们看到这些“古人”乐呵呵,小朋友们更是觉得新奇无比,缠着他们要合影留念。当问到他们怕不怕别人拿怪异的眼光看待时,他们说:“日本人可以穿着和服走来走去,韩服在全亚洲都受到热捧,而作为源流的汉服,我们老祖先最早发明的美丽服饰,我们穿上它却觉得害羞,这是什么道理?”

『生活』两岸汉服热:服饰潮的中国式回归


                      穿越两岸的美丽生活
  “厦门汉服社”的负责人公孙子丑说,每个喜欢汉服的人理由也许都不一样,虽然不排除有人出于追求格调和另类的目的去秀汉服,但大多数汉服爱好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在流水线的城市和生活中适时顿足,回望历史文化之美,发现生活细节之美。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汉服的潇洒窈窕之美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台北的罗琳本来就是手工爱好者,自从迷上汉服之后愈加不可收拾,直裾、曲裾,方领、盘领,褥裙、褙子……只要是在古书或者古画里面能看到找到的样式,她无一例外都会学着做。在她眼里,很少有服装像汉服这样:“整体洒脱出尘,细节精致写意”,“穿上它,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风华气息呼啸而来,可是偏偏在这种厚重的积淀之下又能时时触摸到身为女子的温婉情怀。”在这些汉服爱好者中,有因为热爱传统文化而喜欢上汉服的,也有因为汉服本身的服装魅力而喜欢的,但他们都强调,这两者并不矛盾,爱屋及乌,衣冠从来都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因为个人喜好,不知不觉地把这些古代的传统移植到现在的生活中来。
  因此,以古典文化为氛围的主题餐厅也常常备受他们的推崇,厦门的“风波庄”等就是这样的去处。罗琳早在2005年底就通过汉服论坛认识了许多厦门的汉服爱好者,今年6月,她从台湾赶来厦门,在武侠餐厅“风波庄”和这些素未谋面的朋友碰面。只见几个穿着汉服的人衣风飒飒,谈笑之间各自风流,临到门口小二大喝一声:“几位客官您里面请!”,罗琳一行人移步“峨嵋派”坐下,叫上几打烧刀子,配上店里的“大力丸”,谈笑间每个人面红耳赤,酣畅淋漓。饭后一群人相约去海边的沙滩上看明月,听古筝,亦真亦幻的场景让罗琳顿悟“天涯共此时”的幸福感,古时明月今犹在,虽然只呆了三天,彼此对传统文化的共同热爱却让她觉得和这些朋友已经认识了很久。回到台湾后,她把在厦门活动的照片和经历都贴到台湾的汉服论坛上,短短的一周内帖子点击率就达到了6000多次,许多台湾网友跟帖希望下次有机会也能到大陆,和大陆汉服爱好者一起,来段煮酒论琴,琴瑟合鸣。
 
汉服源流:
  汉服启于西周,终于明末,传承长达3700多年。从周到明,不论朝代如何更替,汉民族(汉朝之前称为华夏民族)的民族服装特色始终保持惊人的一致性,即“交领右衽,袖松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这些服饰特征不但影响了古代中国少数民族,也深刻影响了日韩等周边国家的民族服饰,使东亚服饰具有相当的共同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