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卷首语:历史按响门铃

(2007-11-15 13:52:03)
标签:

时事评论

军事/谈兵

华亿传媒

台海

厦门

厦门日报

台湾

分类: 每期目录
文/台海杂志出品人 江曙曜
 
    有记者要采访我,来的是《厦门商报》的小帅哥陈成沛。
    我愿意接受采访的真正“诱因”是我也想“采访”他,怎么知道我20年前的那一桩并不起眼的人物专访?
    1987年的11月,成为堆满积雪“断桥”40年的台湾海峡涌动起“春天的浪朵”。在大陆同胞的热切呼唤下、在台湾老兵的声泪诉求下,台湾当局被迫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胞返乡潮”漫上了鹭岛的街巷。那些天的《厦门日报》重要的版位都给了久别相聚、悲欢交集、催人泪下的“两岸重逢”。做为一名入行不久的记者,我像渴望打战的新兵,焦急地等候着冲锋的号令,跃出战壕加入见证两岸关系的重要历史时刻。但是,我当时分配在文教部,对台报道是分口在党政部。看着那些跑口的编辑记者忙得大呼小叫,我写完稿件也会过去“串门”露脸,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噌”新闻——人家把跑不过的新闻线索给你去写。当然,这样来劲的新闻谁也不会让,两天了,一无所获,也就懒得再出。想不到第三天在报社门口,资深编辑翁黛晖喊住我,要我为她编的专版采写一位返乡的台胞。
    费尽周折,找到钟老阿婆的家,她从厦门去台湾的女儿是4日才要回来,我提早一天去采访其实也就是摸情况、套近乎、“做功课”。老人开心地与我拉家常海带我看了他女儿出嫁前住的房间——只有一个天窗的小房间收拾得干净亮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老人家里的日历翻早了一天,这一天正是她睽违家乡40年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我心里有数了,采访的话题就围绕它展开。回到报社,铺开稿纸,我信笔写来:
    90高龄的钟老阿婆用微微颤动的双手,把日历翻到了11月4日这一天——虽然此时还是3日的正午。当钟老阿婆从儿子口里知道她日夜思念的女儿这天要从台湾回到厦门看她时,她就盼着月落望着日升,等着这一天的到来。


    “叫我能不激动,能不激动吗?”钟老阿婆一手拉着我摇动着,一手伸出四个指头,“我阿囡离开我40年啦!我都不敢望这辈子能再见到她;这回好了,她要回来。”说到这里,钟老阿婆干枯的眼眶淌下热泪。

    稿件见报了,虽然不是第一篇写这类题材的报道,但是返乡大潮报道中反向写大陆同胞思念台湾骨肉较早的新闻作品,加上导语以视觉式的鲜活再现,写的又是厦门去台湾又返回厦门的同胞故事,因此关注的本土读者较多。后来,菲律宾发行到台湾的华文《世界日报》做了转载,新华社在编辑短新闻集子时也收录了这篇报道。
    小陈和编辑在策划接待台胞返乡20周年特刊时,从众多的报道材料堆里找出这篇消息。从他们的身上仿佛看到自己当年对新闻的执著。
    秋光遍洒,往事如烟,时空转瞬,原声再现。历史就在记忆刚要转身的时候按响了门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