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绘本,帮助宝宝疏导情绪

(2016-08-12 11:17:41)
标签:

杂谈

​文/陶小艾

https://mmbiz.qlogo.cn/mmbiz/7TicfVLia4HQFbOPqNOsfFxOnj8Pl1jBg2tXOribprGNgp7zF6N1SgGLuuoSVDyMjgSicITIzrd4MfBgHxickm3kdwg/0?wx_fmt=jpeg

你是否曾面对一个咆哮得犹如小狮子的孩子?你是否遇到过因为生气大哭大闹的孩子?你是否遇到过愤怒得想要离家出走的孩子?你是否又遇到过气愤得想要死掉的孩子?这些我都曾遇到过。我的儿子,在身体茁壮成长的同时,内心那个小孩子也在一天天地成长。只是,有些时候他真的是很生气,很愤怒,如果我们再加以限制,那他会更加地不可控制,这样的限制,也在阻碍他的内心成长。其实生命无论多小,只要不被强制性地驯化,让他们可以自然地去领悟内心情绪的变化,也只有这样,他才可以更加懂得自爱、爱别人和被爱。

写到这里,我想到儿子和我的一次对话。一个即将五岁的孩子,虽然不能完全清晰地表达他的情绪,但是作为他的妈妈,以对他的相当的了解,我会洞悉他的内心。

“妈妈,我说过,今天不想穿这件衣服上学,我昨天就告诉你了,我要穿那件带数字的衣服。”儿子有些不开心。

OK,我明白了,虽然我知道他说的他要穿带数字的那件衣服并不是前一天的事情,而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是我明白,在这一刻,他的情绪有波动。因为那天是星期一,每到周一,他都会不愿意起床上幼儿园,我也尽量让他慢慢懂得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周一我一般会给他留出比平常多一点时间耍赖,留出一点时间处理他自己的情绪。

我给他找他的带数字的衣服时,他有些哼哼,但是当我找来时,他不说什么了,把衣服穿好。接着他对我说:“妈妈,你惹我生气了。我不上幼儿园了。”

我答:“妈妈知道了。生气对身体不好,以后我们不能总生气。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走就没有了,我们不能让时间悄悄溜走。”这个时候,不适合与他理论。

接着我让他洗漱,我也和他一起。往常,我们经常用一个刷牙杯子,他喜欢我俩用一个。今天他说:“妈妈,我昨天就说不让你用了,你还用。我不高兴了。”说完,气呼呼地走了。我一边偷偷地看他一眼,一边对他说:“你不喜欢妈妈和你用一个杯子了?我的孩子长大了?那妈妈以后就用回自己的杯子了。”

他在玩具架旁一边看玩具,一边说:“这是今天我第二次生气了。我不上幼儿园了。”

然后他回来继续跟我刷牙。没过一会儿,又跟我说我让他第三次生气了,依旧是不上幼儿园,到最后,他找不到第四次生气的理由,乖乖地和我去幼儿园了。

因为明白孩子不良情绪的起因,也因为懂得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是需要时间的,我会给他时间和空间,让他理清自己的情绪,相信孩子,他懂得。就比如我刚刚说的情况其实就是他在找茬,如果我们成人中招了,那一定会是一场大爆发。

据儿童教育学最新研究: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长久的影响,孩子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观、具破坏性,或者孤独、焦虑、对自己不满意等,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今后的个性发展和品格培养。而且,如果负面情绪经常出现并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发展。

为人父母,要关注孩子情绪,并适时让孩子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共处,哪怕这样的情绪不是快乐、幸福的,而是愤怒的、忧伤的。没有关系,只有经历不同情绪的体验与梳理,才会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用高大上的说法,就是让孩子拥有高情商。

我们来看看这本我特别喜欢的《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绘本中的菲菲。读这本绘本时,我家孩子还很小,只有两岁多,但他也会有各种情绪,比如不开心时会大哭,比如某些东西不让他碰时会不高兴。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我就特别想把这本书送给家长们看看,虽然画面没有多少文字,虽然故事情节特别简单,但是真是一本让家长警醒的书。当菲菲玩得正高兴时,一句“该我玩了”,她的姐姐一把抓住了大猩猩,菲菲说“不行”,但是妈妈说:“行,菲菲,是该她玩了。”姐姐用力夺走了大猩猩,菲菲跌倒在大卡车上。哼!这下菲菲可气极了。生气的菲菲会做什么呢?她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踢打,尖叫,想要把所有的东西砸掉。你的身边一定会有很多菲菲,但是你一定很少见过菲菲那样的父母。他们并没有阻碍孩子情绪发泄,既没有大声地呵斥孩子,也没有责骂孩子。

https://mmbiz.qlogo.cn/mmbiz/7TicfVLia4HQEg5yzxYy7oQBVCoegqNeXh9KrzMQNHJ2ogh9LBbQxp5db55PsGqWqWZiaMrLiaVaLj1mrpibfd7iavqQ/0?wx_fmt=jpeg

菲菲并没有觉得那样就够了,她发出火焰一样的咆哮,菲菲是一座就要爆发的火山,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生气。我读到这里时,都能感觉到快要燃烧的菲菲,就如那个成语一样,怒火中烧。真的承受不住时,菲菲跑了出去,她一直跑啊跑啊,她借由跑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就这样一直跑,直到跑不动了。但是还不够,她哭了一会儿。她在哭时,我都想要落泪,几次想到那个曾经愤怒得想要发火的自己。这一刻的哭泣,是彻底的释放也是接纳自己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是完美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纳当下的自己的。哭完后的菲菲开始注意到周围的事物了,她看看石头,看看大树,又看看羊齿草,她还听见了鸟叫。菲菲来到了老榉树下,她爬了上去。下一页,连画面也变得清新。她感觉到了微风轻拂着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https://mmbiz.qlogo.cn/mmbiz/7TicfVLia4HQEg5yzxYy7oQBVCoegqNeXhhx6Xu6UYkqXI2R29MEpj63az9K7Nj3VsanOE1bYw0vCbqjXDY7A3Sg/0?wx_fmt=jpeg


接着菲菲回到了家,温暖的爱在等待她,如果她没有处理好情绪,她一定发现不了家里的温暖和爱。

情绪不稳定时,就如火焰,烧了别人,同样也烧了自己。只有正视自己的情绪,学会回应自己的内心,在和自己情绪的对视中、共处中,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当下的情绪,试着找到合适的途径疏解释放,最后放下。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对于爱与尊重的理解,也会如流水一般流进孩子的身体中,并且成为孩子的一部分。

我曾经面对过一个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孩子。有一次,儿子在游乐场玩,正当他骑着小马玩得高兴时,一个三岁左右的小朋友过来,要抢夺他的玩具。儿子先是说:“我不想给你玩。”那孩子不听,接着,我儿子“啊”地叫了一声。儿子其实是有点生气,而那个孩子的妈妈,一边说不玩了,一边不阻止孩子,还和孩子一起把儿子逼到了一个角落里。一般孩子遇到事情时,我最初都是观察,从来不会第一时间上前处理。面对儿子由最初大声说不想给你玩,到愤怒地大叫,再到被逼到一个角落里。我上前跟儿子说,宝宝还小,先让他玩一会儿。儿子不同意。但是那个小宝宝没有任何要离开的样子,因为是初次遇到,再加上那个小孩子一直不走,我想这个时候我也无法和孩子的妈妈沟通,最终选择了委屈自己的孩子,让儿子把玩具让给了那个宝宝。

儿子趴在我身上哭了好一会儿,我问他是不是不想给,他说是的。我问他是不是很难受,他说是的。我抱抱他,告诉他,他是最棒的,因为他向妈妈表达了他最真实的情感。妈妈让他给小朋友玩,不一定就是对的。只是因为那宝宝小,妈妈担心你们的争抢会伤到宝宝,所以我们就让一下。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接着我们又开始玩其他的玩具。

没过一会儿,这位宝宝又和另一个大一点的小女孩争抢了起来。孩子非要小姐姐手中的玩具,那位小姐姐毕竟大一点,很镇定地说:“我不想分享。”这时,那个小朋友的妈妈又开始表面上说着不要玩了,实际上却帮着自己的孩子抢。这时,小姐姐的妈妈说话了:“你孩子上来夺也就罢了,你还跟着抢,你会不会带孩子啊?”全场的人都在看着他们,那个妈妈有些下不来台,就强行抱走了孩子。结果孩子大哭起来,哭声几乎充塞了整个楼层。这时工作人员说话了:“她家孩子天天来,我们都习惯了,来了就知道抢玩具,得不到,就哭成那样。”

其实举这个例子,我想分享的是,在不能事事给予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让孩子理解,给予是有一个度的。如果什么都给予、什么都满足孩子,试想一旦某一天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孩子会怎样?小时候大哭大闹,长大了以后呢?在不能给予时,即使孩子哭闹,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

孩子有情绪,不管是高兴的、快乐的,还是生气的、愤怒的,都要让孩子学会接受,不论这个孩子多大,都要给孩子内在成长的机会,我们做家长的,不要以为让孩子得到一切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有情绪空间,让孩子可以在情绪中得到成长,同时,我们父母更要做榜样,不要向孩子传递不良情绪。我们要让孩子有机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学着表达出来,如果孩子小的话,我们可以问一些诸如你是不是很难过、很伤心,或者很想要哭等等类似的话,让孩子有机会认识他的情绪。孩子在生存中,是一定要与人交往的,不是每一次的交往都会是愉悦的。那么,遇到不快乐的时候呢,其实也是一次反观他人对自己影响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向伙伴传递快乐的情绪,不断地感知幸福。如果真的有一些负面的情绪,也要让孩子有机会宣泄,就如菲菲那样,给她时间让她处理。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陶小艾(taoxiaoai2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