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夜宿神农顶》(叶相国)重庆卫视“品读”4月12日

标签:
陈应松神农架夜宿神农顶重庆卫视杂谈 |
分类: 陈应松作品评论 |
品读《夜宿神农顶》
【导视】
【VCR】
【演播室】
【VCR】
2000年,44岁的陈应松为寻找文学的突破口,毅然将创作阵地由湖北荆州泄洪区的公安县转向神秘蛮荒的神农架林区,经过十年切身体验和艰辛探索,终于成长为当代“底层叙事”的领军人物。从2001年发表以神农架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豹子最后的舞蹈》,到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猎人峰》,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在文坛引发强烈反响,作品曾连续5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2005年,他的中篇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演播室】
著名作家莫言说:“陈应松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营造了一个瑰丽多姿、充满了梦魇和幻觉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建立在神农架上但又超越了神农架,这是属于他的王国,也是中国文学版图上的一个亮点。”今天我们品读的这篇散文《夜宿神农顶》,正好是陈应松先生在他的文学根据地神农架深入生活时写的一篇随笔。
【诵读】
夜宿神农顶
陈应松
作为华中最高峰的神农顶,其险峻当然只是在近处的巴东垭才能显现出来,而真正的神农顶四周似乎不过是一片高山丘陵。但是,既为最高峰,也还是可以感受得到它的荒寂和神秘。阳光在高山草甸间熨出些微的温热,一株株巴山冷杉从毫无遮拦的草甸间挺立起来,以奇怪的、惊心动魄的造型向我们展示出高山之上生命的坚韧和雄奇,特别是夹杂在那些生命中的死去的冷杉,又称为英雄树和站岗树。生命的确是死了,可精魂犹在,以黢黑的躯干诠释着生命不肯倒下的渴望,飞翔的渴望,并从它的胸腔里,与骤起的山风一起发出心底的呐喊——生命在山上竟是如此地悲壮和久远,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熟视无睹的。
【VCR】
【演播室】
【诵读】
神农顶就真是一个自然的山顶了,若说有建筑,就是一个陈旧的瞭望塔了,塔内住二三人,除了鸟兽与云彩,二三人为全部的活物。
时值八月底,穿着夹衣上山的我,感谢瞭望塔的主人王少清给我添了件棉大衣。王少清是瞭望塔的第三任守望者。
塔里还有一个新近来的赵姓女孩,是负责神农谷卫生的。巧就巧在,那一天与号称“中国第五野人迷”的黎国华不期而遇,也是老天爷的安排。
晚餐是腊蹄子火锅,天色已经朦胧,周遭的山冈上已无人迹,远处的山路干干净净,山因此恢复了多年以前未开放时的荒寂之态。可以设想那火炉上咕咕冒着香气的腊蹄子、土豆,还有更香的苞谷酒,还有王少清关于神农顶上的奇闻怪事,还有黎国华在山野十多年碰到的珍禽异兽以及种种遭遇,不醉也醉了。
【VCR】
绝顶的峰峦,孤单的人,苍茫的自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从精神上讲,陈应松笔下的神农顶是如此的横空出世、超然物外。而腊蹄子火锅,包谷酒,孤单的生存中种种生命的奇遇,又来得如此温馨和亲切。两种反差极大的情境如此绝妙地摆放在一起,构成了陈应松笔下巨大的文字张力,难怪它能牢牢地吸引阅读者的眼球。
【演播室】
据神农架当地的官员说,很多旅行者因为读了陈应松的文字,竟满心好奇地走进神农架三千公里林海,想感受一把作家笔下的神奇,为此带动了当地旅游GDP的增长。陈应松的小说,甚至还被导游写进了解说词。
【诵读】
【演播室】
是啊,创造生命的奇迹,超越庸常的人生,重新发现自我。想当初,陈应松先生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走进神农架的。对此,作家本人解释说:“44岁时,我感觉我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害怕见熟人,我决心前往深山,调养身心。”当时他自感才思枯竭,想去深山转换一下心情,寻找创作灵感。
【VCR】
正如这篇随笔所描写的那样,陈应松走进神农架深山,产生了“飞翔的渴望”。他渴望在这高高的“华中屋脊”之上,获得文学和人生的二度超越。因为这位极富才情和个性的作家坚信:“那种以为呆在家里,泡在咖啡馆、茶肆里就能写出好作品的人,不是自欺就是欺人。苍白的人生态度产生苍白的小说,好的小说素材深藏在民间,你必须把自己的脚当锄头,大力去刨才能刨到。”
【演播室】
要创造人生的奇迹,付出必然是巨大的。2009年,在回顾自己的写作时,陈应松先生曾说:“我的整个生命都耗费在我的文字上面了。因此,我是一个文字匠。我在对文字的斟酌和进攻中老去。文字是我的仇人,也是我陪伴最深的情人。所有想说的话都通过文字说出来了,所有的生命表现都显示在文字里,文字是我的舞台。”
【诵读】
现在,我看到了天空的奇景:繁星!那些寂静的繁星,似乎呈絮状一样地悬挂在我的头顶,在星星与星星之间的那些更微小的星星,那些星团,全都能看见。怎么说呢,在天空,没有一点空白处,没有,我没见过这样的星空,在星星的拥挤中,我看见了它们为争抢位置而腾起的一股烟尘——那也是星的烟尘,是星星。有些星星特别明亮,有一颗达百瓦灯泡的亮度。它们原来存在这高山之顶的天上,而且天空是那么近,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与我们密不可分。
【演播室】
大诗人李白有言:“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当陈应松先生站在高高的神农之顶,仰望满天星斗的时候,他似乎摘取到文学的“星辰”了。正是在神农架,他获得了人生和创作的“高峰体验”。
【VCR】
陈作家在神农架一扎十年,创作了《太平狗》、《松鸦为什么鸣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一系列以反映当代底层山民原始生存和精神困境的小说。这些小说采取魔幻与寓言式的笔法,以直面现实人生的巨大勇气,用惨烈而富于诗意的笔触,给文坛带来了巨大震撼。长篇小说《古船》的作者张炜赞道:“陈应松写神农架的小说,是我所看到的当代最有魅力的文字之一。”
【演播室】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我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