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晨报·外省江西人》2月2 日整版报道的陈应松旧事

标签:
陈应松神农架鲁迅文学奖松鸦为什么鸣叫杂谈 |
分类: 访谈·演讲 |
余干籍作家陈应松
《江西晨报》2012.2.2“外省江西人”整版
人物简介:陈应松,国家一级作家。现为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祖籍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别让我感动》,小说集《陈应松作品精选》、《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陈应松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等作品。小说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全国环境文学奖、第十二届《小说月报》百花奖、2004年人民文学奖等诸多文坛大奖。
晨报记者 揭屯
早在2004年,陈应松的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就从187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鲁迅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此小说在之前还获得了我国首届环境文学奖。
大学时期,起初陈应松对写小说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诗歌创作中。在他看来,写诗歌更能体现一个文学创作者自身的情操和风骨。可是那时他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同班同学都在写小说,也有些许瞧不起酷爱诗歌的陈应松。“写小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们能写我也能写。”陈应松说当时他就是这么想的。稍带不服的陈应松就这么开始了他的作家之路。
“其实我也没有想到,我有如此大的能量,我写的小说比我的同学们要多,刊登我小说的杂志也都是国内一流杂志。”陈应松还告诉记者,自己转而写小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写小说比写诗稿费多,当初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写小说就是想赚更多的钱。“我认为我交际差,沟通差,坐在家里写小说太适合我了。只需要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话,写着写着就上了路。”陈应松还曾打过一个比喻,自己开始写小说的动机和一个放牛娃听说当兵不会饿肚子就跟着部队走了的想法是一样的。
写多了小说,陈应松才发现写小说需要更全面的才华和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小说里有另外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全部的世界。
神农架是陈应松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和根据地。因为自从他与神农架亲密接触之后,他的大部分小说的题材都与此有关,而蜚声中国文坛的“神农架系列”小说也从此应运而生,包括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的《松鸦为什么鸣叫》在内的很多部现实小说就是在陈应松亲临神农架,与大山对话,与山民交流后创作出来的。故事也都是假借了神农架的背景和神农架的情境。这些小说几乎每一篇都会引起轰动和关注。
“44岁时,我感觉我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害怕见熟人,我决心前往深山,调养身心。”陈应松说那时他感觉才思枯竭,想去深山转换一下心情,寻找一点灵感。陈应松曾经说过,那种以为呆在家里,泡在咖啡馆、茶肆里就能写出好作品的人,不是自欺就是欺人。苍白的人生态度产生苍白的小说,好的小说素材深藏在民间,你必须把自己的脚当锄头,大力去刨才能刨到。“当你要写一个山里人,你就必须去山里实践生活。你要知道他们遇见山洪会怎么办,要知道他们遇见野兽将如何处理,哪怕最基本的他们穿什么样的鞋走山路都要去实地看一看才知道。”
那一年,陈应松在神农架穿越深山老林时险些丢了性命。在山间的只有两个车轮宽的公路,一块山上崩落的大石头砸在了陈应松的脚前。如果稍偏一点,陈应松很可能遭遇不测。那一刻,他的“神农架小说”还没有开始创作,他还在考虑要不要继续下去。
最终陈应松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我采访了无数农民、采药人、猎人、过去的伐林工,对无数陌生的山里人、山里事、山里的景物,我用一个并不高级的老式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切,约有二十来卷,用以作为记忆,也便于我回城后‘反刍’。”
陈应松出生在湖北省公安县,其父亲却是地地道道的江西余干人。从小在江西长大,之后才迁至湖北。陈应松说自己只要到江西就会惦记回老家看看,去给祖父修墓、扫墓。陈应松说,他每次回家乡走亲戚时都很开心,亲戚们也很热情,还放鞭炮欢迎他。在亲戚们心里,都觉得自己家族出了这么一位作家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
陈应松告诉记者,凡是和江西沾边的东西,他都有着很大的兴趣,虽然自己不曾在红土地上生活过,但是祖辈们的耕耘于此的身影仿佛历历在目。陈应松来过南昌很多次了,因为在南昌举办的与文学有关的活动总是会邀请陈应松,陈应松当然也会欣然接受。陈应松表示,对南昌的美食印象尤为深刻,南昌炒粉、绳金塔瓦罐汤都是陈应松每次来南昌必吃的东西。
对江西的特殊情结,陈应松认为是深受其父亲的影响。从小到大,陈父会经常与其谈起家乡的风土人情、赣鄱的文化,当然也少不了家乡的美食。父亲的耳濡目染,才会使陈应松只要一谈及家乡就如数家珍,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