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的枯高之美

标签:
日本文化国民性禅 |
分类: 日本文化 |
说日本文化是禅文化,肯定片面。但禅宗确实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文化。久松真一1948年在《茶的精神》里把茶道的特点概括为:“(1)不均斉、(2)簡素、(3)枯高、(4)自然、(5)幽玄、(6)脱俗、(7)静寂”。之后,这七点也被看做是日本禅文化的特点。
其中,“枯高”一点值得说明。中国汉语很少使用这一词,电脑打出的同音字一般是“枯槁”。说一个人形同枯槁,肯定没有褒义。有日本人对枯高的解释是:“威厳、成熟、必要最小限、尊ぶべき(值得尊重)”。这个解释太抽象了。其实,有一个中国人倒非常符合枯高的人格:“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当然“枯”,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高!实在是高!
不过,日本文化的审美意识毕竟主要来自佛教,尤其是佛教中国化之后的禅宗。佛教是求解脱的宗教,想解脱就要修行。修行和解脱在造型上,可以从佛像发源地犍陀罗选取两个佛像来看。
第一个图片的佛像非常写实。修行嘛,肯定是衣带渐宽,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很难没吃没喝还是一胖子。——佛法也不能过分违反自然规律,无中生有。那么,解脱后的佛陀也就是第二张图片的佛像,为什么变胖了?其实,这个胖是婴儿肥。因为,佛心就是赤子之心,像耶稣说的,在天国里小孩最大。于是,具象的佛便如婴儿乎。
古来,表现佛教艺术的圆满造型很多。而日本不止勤于“圆满”,还在把艺术变成“修行”的道场,下功夫。就是,把修行和圆满结合起来,在苦行中表现出希望。这就是,枯高。
日本讲究诸业如禅,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先看最具日本禅文化造型的枯山水庭院。
在日本庭园中,把禅的审美意识推向极致的是所谓枯山水。禅宗在日本流行以来,在日本园林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造园形式。它不断摒弃以往的池泉庭园,并起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砂、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通常,园内以青石来表现瀑布,以白沙来表现水流,以板石表现桥梁;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只以寥寥数笔来表现极深寓意。后来,这种庭园形式的发展日臻极致,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的禅宗本原,而且贯彻了留宋僧侣道元(1200—1253)所倡导的“身心脱落”的坐禅理念:造园惯用的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沙砾和苔地——这些便是典型的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按照日本人的解释,在枯山水庭园中,各种姿态的天然块石代表山岩、岛屿,地上铺设白砂,并且在砂面上用耙子做出水波纹的图形,象征江河湖海。这样通过对石块不规则地排列组合,并在白砂的铺衬下便形成山峰、岛屿、涧谷、溪流、湖海、瀑布等多种山水景观。其中,在这种庭园里使用的石头也不同于中国的湖石,它们不求瘦、皱、漏、透,而力求气势浑厚;并且在理石方法上,也不是叠砌,而是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或者一块石头孤立,或者几块石头“随意”组合。象征水面的白砂常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犹如万重波澜;石块根部的砂石耙成环形,似惊涛拍岸。当然有时也点缀一些常绿的树木和灌木花卉,或苔藓、薇蕨,或者根本没有花木。但是使用的花木要疏简而矮小,要精心控制树形以求与整个枯山水的风格协调一致。由于枯山水的造园材料单纯,天然块石不可能很大,耙出图纹的白砂也不能固定,所以只能供人坐在屋内静观。
一般说来,京都龙安寺方丈前庭被看成是枯山水庭园的集大成者。它的面积不到半亩,呈规则的长方形;庭内铺满了白砂,砂中排列五组块石,以五、二、三、二、三的块数组合,布局错落有致,甚至有一块石头隐藏在白砂里,很有若有若无的味道。块石和附近的地面上,长着斑驳的苔藓,没有花木,只以庭园之外苍翠的松树作为背景。也就是说,这种庭园仅仅采用块石和石英砂,既无动态的水面,也不种植树木、花卉。它排除了水的盈竭、树木的枯荣和花卉四时的变化,几乎排除了一切生命和运动,近乎“四大皆空”,很有用“大无”表现“大有”的意思。从庭园的抽象性和简约性上来说,它把东方园林的写意性发展到了极致,抽象到极致。松尾芭蕉有一句俳句就表现了这种意境:“寺庭幽静深,渗入岩石是蝉鸣。”
不过,我看龙安寺庭园时总有一个奇怪的感觉:日本庭园这一走下来,结果倒很像《红楼梦》的结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枯山水庭园就不是简单地对自然风景的缩小了,而是对日本人所理解的佛性进行最赤裸的实物化或者模型化。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人也常常把枯山水庭园称为“禅庭”。
其次,日本茶道。
公元16世纪,千利休(1522—1591)倡导的“无中万般有”、“一即多”的禅宗思想成为茶道的基础,并逐步形成日本流的茶道。其宗旨就是,去掉一切不自然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比如,他把贵族书院式的茶室改造为草庵式的茶室,并且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等各个方面,进一步融入禅宗简素清寂的思想,即所谓“空寂茶”。在造型上,茶室往往以贫寒为底色,插上一朵花,或挂一幅字,来表现枯高。
其中,最有趣的是茶室的入口。茶室入口的日文是“躏口”,有跪、爬的意思。它的标准尺寸为 70厘米乘以48厘米,比狗洞大一些。这个像“狗洞”一样的入口着实让人不解。虽说基督教把通向天国的入口叫“窄门”,因为没有多少人能挤进去,但即使这样,人大概还是可以站着走进去的。而“日式狗洞”则难免不让人觉得有些过分。不过在日本人看来,这代表“谦虚的茶庭”。也就是说,无论是皇亲贵族还是普通百姓,进茶室时都要屈膝卑躬、低头钻入——在茶面前,人人平等。于是,草棚的“枯”加“狗洞”的牛,就枯高了。
其他,如日本禅僧墨迹很喜欢使用枯笔,比如对日本禅文化有巨大影响的一休和尚(1394-1481)的字。
再比如,日本古代最有名的剑士宫本武藏(1584-1645)的画,都代表了剑禅一味的枯高。
当然,日本演歌歌手无论男女,也都以略带沙哑的嗓音表现枯高。我认为,枯高是中国禅宗日本化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