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另类高考数学题看国民性

标签:
国民性文化文化共乐主义教育 |
分类: 日本文化 |
讲述日本国民性单一化和日本教育均质化的书很多。我在《樱花与武士》一书中也谈过,其中有两段话:
日本人自己常常把日本人创新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日本“平均化”的教育制度。早在1941年,日本政府发布《国民学校令》,规定废止私立学校特别是初等教育的私立学校,并且按照居住地强制划分就读学校,学校必须按照政府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非常像标准化规模化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学校就是生产平均化、没有个性的毕业生的机器,是培养具有平均素质的匠人的工厂。因此,这样的学生是非常适合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产业预备军,而且均质的劳动者也非常有利于技术普及。
不仅如此,这种像栽培樱花一样的教育方法也很符合日本人的审美,一个个少年儿童被培养成像绽开的一朵朵樱花,各个都一模一样。当然也正是这些平凡的“樱花”聚在一起创造了日本的经济奇迹。现在他们又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仍旧是让一个数学天才拼命补习语文、补习体育,而让一个文学天才天天补习数理化,“去长补短”地把大家拉平,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仅这一点,就会叫一个现代教育学家列出几十条弊病,但这就是日本的风土,是日本国民性的传承。
老实说,这两段文字有些人云亦云,尽管说的都是日本的常识,但自己并没有多少切身感受。因为,我既没有上过日本的小学,也没有在日本上过中学。
最近,我看了几份日本高考数学试卷,其中有一类填空题让我感觉好奇怪。这类数学题居然把解题过程变成了类似团体操的规定动作,以求同质化思维,其统一思想的力度匪夷所思。至于我们熟悉的通用模式的试题,是在“规定动作”之后,才陆续登场。一套数学试卷,基本是由这种“规定动作”的日本特色和通用模式组成,并以一定比例的日本特色开场。
这里选一道简单的日本特色的例题,看看这类试题的大致模样。在某年日本留学考试(EJU,就是针对外国留学生的高考)文科类数学试卷中,第一题如下图:
题目是:当x,y满足x2+y2=4时,求x+2y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图中从第二行开始是解题过程,考生要做的是,把列出来的解题过程中方框内的ABCD到WX所代表的数字或者符号,答出来。就是说,不管你有多么高明的解题方法,也不管一题多解怎样常见,你必须按照出题人给出的解题思路和步骤把题做一遍,才能把这些空填上。于是,所有考生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争先恐后,打造团队“潜意识”。
这种要求考生统一解题思路的数学考试形式,在中国我没见过,尽管我本科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且在三十年前北京一所中学当过实习教师。日本居然设计出这类考题,应该跟其强调均质化的国民性有关,有其文化传承。至于它的优点和缺点,就不多讲了。
注:我的一位大学同学2015年4月26日在微信给我留言道:“这两年国内高校专升本自主考试也有这个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