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中日高僧的两篇文章看“坐禅”的传承

(2012-04-19 11:53:37)
标签:

中日文化

佛教

文化

分类: 文化比较

按:已故台湾高僧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禅宗就是禅定吗?”一节写道:“事实上,中国的禅宗,乃是重于悟而不重于定的。”相比较中国,日本禅宗乃是重于定而不重于悟的。在日本人的日常用语里,常常可以听到“一期一会”“完全燃烧”“集中力”,其实讲究的都是定力。于是,即使遇到自然灾害,日本人也表现出惊人的定力。

 

不过,日本禅宗也和日本传统文化一样,都源自中国古代。只是日本在引进中国禅宗时选择的是中国禅宗的非主流——坐禅,而不是在中国一直大行其道的“悟”的坐而论道。——实践,是日本在消化外来文明时最主要的传统。

 

在日本引入中国禅宗的过程中,道元应该是第一功劳者。他1223年入宋,在见识了许多坐而论道的中国禅师后,拜天童景德寺(今中国宁波)的如净禅师为师。原因是如净禅师的理念:“参禅者身心脱落也,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坐始得。”道元后来回到日本后,积极奉行“只管打坐”,并撰写一篇《普劝坐禅仪》的文章。

 

有趣的是,七百多年后的1969年,一位中国禅师却到日本留学,之后在美国 和中国教授坐禅。这个人就是圣严法师。其中的传承,可以在道元禅师的《普劝坐禅仪》和圣严法师的《从小我无我》这两篇文章中看到。

 

道元禅师《普劝坐禅仪》

 
  夫道本圆通、争假修证。宗乘从容、何费功夫。况乎全体逈出灰尘兮、孰信吹拂之手眼。大都不离当处兮、岂用修行之脚头者乎。然而毫厘有差、六合悬隔、违顺才起、纷然失心。直饶夸会丰悟兮、获瞥地之智通、得道明心兮、擧冲天之志气、虽清闲於入头之边量、几亏阙於身世之生路。矧彼只薗之为生知兮、危坐六年之踪影可见。少林之传心印兮、面壁九歳之声名尚闻。古圣既然、今人盍办。以是须休寻言逐语之解行、须学囘光返照之退歩。身体以及精神天然脱落、原来面目现前。欲得恁麽事、急务恁麽事。
  夫参禅悟道者、静室宜焉、饮飡节矣。放舍诸缘、苏息万事。不思善恶、莫管是非。停心意识之运转、止存念不雅之测量。莫图作佛、岂拘坐卧乎。寻常坐处、厚敷坐物、上用蒲团。或者结跏趺坐、或者半跏趺坐。谓、结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腿上、左足安右腿上。半跏趺坐、但以左足压右腿矣。寛繋衣带、可令齐整。次右首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两拇指、面相拄矣。乃正身危坐、不得左侧右倾、前躬后仰。要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挂上腭、唇齿相着。目须常开。鼻息微通。身相既调、欠气一息、左右摇振。兀兀坐定、思量个不思量底。不思量底、怎样思量、非思量、此乃坐禅之要术也。所谓、坐禅非习禅也、唯是安乐之秘诀也、究尽醒悟的境界之修证也。公案现成、箩笼未到。若得此意、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当知、处死自现前、昏散先扑落。若从坐起、徐徐动身、安祥而起、不应卒暴。尝不雅、超凡越圣、坐脱立亡、一任此力矣。况复拈指竿针鎚之转机、擧拂拳棒喝之证契、未是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也、岂为特别高明的本领修证之所能知也。可为声色之外威仪、那非知见前轨则者欤。既然这样那么岂论上智下愚、莫简利人钝者。不分心功夫、正是办道。修证自不染污、趣向更是泛泛者也。凡夫自界他方、西天东地、等持佛印、一擅宗风。唯务打坐、被碍兀地。虽谓万别千差、祗管参禅悟道办道。何放弃自家之坐牀、谩去来他国之尘境。若错一步、劈面蹉过。既得人身之机要、莫妄度工夫。保任佛道之要机、谁浪乐石火。加以、形质如草露、运命似电光。倐忽便空、斯须即失。冀其参学高流、久习摸象勿怪眞龙。进直指真个之道、尊贵绝学无为之人。合沓佛佛之醒悟的境界、明日嗣祖祖之三昧。久为恁麽、须是恁麽、宝库自开、受用如意。

 

 

圣严法师《从小我无我

 

一、禅是什么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禅不即是知识,知识并不离开禅;禅不即是宗教,宗教的功效,可以从禅而获得;禅不是哲学,哲学却无法超越禅的领域;禅不是科学,科学重实际、重经验的精神,亦正是禅的要求。所以,请你不要以好奇的心理来探索禅的内容,因为,禅不是东方人带来的一桩新事物,自从有了空间和时间以来,禅就普遍地存在于无穷大的空间、与无限长的时间之中。
  不过,在东方的佛教,未传到西方社会之前,西方人不知道禅的存在,东方人来到西方所教的禅,事实上不是禅这个东西,只是由于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出生在印度的王子名叫Gautama Sakyamuni的人,最初发现了禅,而开了悟,称为Buddha之后,告诉了我们认识禅的方法,这方法由印度传到中国,再传到日本。印度称它为dhyana,中国的发音为Chán,日本的发音为zen,其实是一个东西。
   
总之,禅是普遍而永恒的存在,它用不着任何人来传授,须要传授的,乃是如何亲自体验这个禅的方法而已。
  有人把禅,误解为一神秘经验,或以为可以透过禅的经验,而获得超自然的能力。当然,从坐禅的修习过程中,可能使你在生理及心理的感觉上,产生种种奇异的现象,也能够从身心统一的练习之中,达到以心力来控制或转变外在事物的目的。这些被视为宗教奇迹的现象,不是学习坐禅的目的。因为这些现象,仅能给人一种好奇心和夸大狂的满足,不能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禅是从问题的根本着眼,不先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征服着手,而是先从对于自我的彻底认识做起,当你认识了你的自我是什么的时候,也同时消失了你现在所以为的这个自我。这个自我观念的重新认识,我们称它为开悟,或者称为见性,这是为你彻底解决现实问题的开端。
   
结果你会发现,你的个人与全体的现实,是一个整体,不应分割也不可分割的。你自己有缺陷,才看到环境有缺陷,好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里面反映的影像,也都是扭曲了的,又像波浪起伏的水面上,反映出来的月亮,也是不完整、不宁静的一样。假如镜面是光滑平整的,水面是风平浪静的话,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就会使你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感了。
   
所以,从禅的立场看人类所感受的苦痛与不幸,主因不在我们所处这个地球环境的恶劣,不在人类社会的可怕,乃在于未能认识自我的本性。
  所以,禅的方法不是指导我们逃避现实,更不是教我们学着澳洲的鸵鸟那样,把向敌人作警戒的视线,收回来,藏到泥土里去,就以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为,禅不是自我催眠式的唯心论者。用禅的工夫可以消除自我,不但自私的小我可以消除,并且把哲学上被称为真理及本体的大我也要消除掉,那方是绝对的自由。
   
因此,一个成功的禅者,不会觉得各种的责任是负担,也不会觉得生活的条件是对人们的压力。他只觉得永无止境地发挥生命的活力,是绝对自由的表征,所以禅的生活,必然是正常的并且积极的,它是愉快的并且是开朗的。
   
原因是,禅的修行,是给你源源不绝地提供方法,开发你智慧的宝藏,开发越深,得到的智慧越高,到最后,全宇宙的智慧都为你所有,那时在你看来,包罗一切空间及时间,无一不在你的智慧观察范围之内,这时的智慧即成为绝对,既是绝对,便连智慧这个名词也用不着了。
   
到这地步,使你追求名利权势的自我,或者逃避困苦艰险的自我,固然不见了,纵然是能使这自我消失的智慧,对你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观念了。
  当然,一个修学坐禅的人,要想到达这个程度,从顿悟的观点上说,虽然极容易,在走向顿悟之门的历程之中,则必须先有一番努力。否则,修习的方法,岂不成了无用之物。
  二、坐禅的三个阶段
  目前,我在美国教的坐禅方法,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衡身心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健康:
   
对身体方面,我们注重行、坐、站、卧的各种姿势的示范和纠正;同时教授行、坐、站、卧各种运动的健身方法,这是综合印度的瑜伽及中国的导引,自成一套适合于坐禅健身、并有助于坐禅功效的运动方法。
   
所以,一个坐禅而有了若干效果的人,他的身体,必然是健全并且能够忍苦耐劳的。
   
对心理方面,我们注重人的烦躁、多疑、忧虑、恐惧、意志涣散等情绪的消除,使之建立自信、果断、乐观、宁静和稳定的情操。
  一个好学生,在我们这里上了五课至十多课,就可完成第一阶段,而能得到如上的两项显著的效果。所以,我们有一位学生在其报告中说:「我觉得打坐对我及另外好些人极有用处,我们无论由于职业性或习惯性,差不多每分每秒都在用脑的人,打坐确实是很舒服、很需要的一种休息和调剂,即使没有更远大更重要的目标,仅仅这一点,打坐已经是一种值得的修行。」
  我给每一班学生上第一课的时候,总是要问他们每一个人,来学坐禅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在身体方面获得利益,抑是希望在心理方面求取帮助?大多数是为了在心理方面求帮助而来学禅。
   
可见,今日生活于美国社会中的人们,在现实环境的强烈刺激和压挤之下,神经过度紧张,有很多人的心理都失去了平衡,除了严重到要去请教精神科医生之外,他们就来学习坐禅。
   
我有一位妇女学生,她是某一著名大学非常优秀的讲师,初次见我,便问我能不能帮她一个忙,替她解除紧张不安的情绪,我说这对于学习坐禅的人而言,乃是太容易的事了。结果她在上了课之后,便觉得坐禅对她的生活乃是一大恩惠。
  这第一阶段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使你放松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将注意力集中于你所学到的方法上,因为肌肉和神经的紧张,关系着你的头脑的活动,如何减轻你的脑部的负荷,是关键所在。
   
当你的妄念及杂念渐渐减少之时,你的脑部就可渐渐地得到休息,脑部对于血液的需求量便越来越少,使有更多的血液,遍流全身。同时由于你脑部轻松的缘故,全身的肌肉也放松了,因而血管放大,周身感到舒适,精神自然感到爽朗,头脑的反应也自然更为明快和轻松了。
  如果仅为身心的平衡,而来学坐禅的人,学完第一阶段,大概就觉得够了。可是有很多的学生,经过了第一阶段,尚不够满足,有的学生根本也是为了第二阶段的目的而来。

第二阶段,从小我到大我:
   
当在第一阶段的时候,仅能使你把浑乱的心念,集中起来,练习注意力的集中之时,照样尚有其它的杂念,在你的脑海中或多或少地时隐时现。在观念上,你的目的,是为了身心的健康,为了使自己练习坐禅而获得利益。所以,纯粹是自我中心的阶段,谈不上哲学的理想或宗教的经验。
   
到了第二阶段,便要使你从小我观念中解放出来。到了第二阶段,才是进入冥想(Meditation)的程度,在练习老师所教的修行方法之时,要把小我观念的范围扩大,大到与时间及空间等量齐观,小我融入于整个的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内心看时,无限深远,向外界看时,无限广大。
   
既然已与宇宙合而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存在的是无限深远及无限广大的宇宙。自己不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即是宇宙的全体。
  当你在坐禅时,得到如此的体验之后,你便能理解到哲学上所讲的理念或本体是什么了,现象的存在,又是什么了。因为,一切现象,是本体的浮面或表层。以肤浅的观点看起来,一切现象,虽然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性质,实际上,现象的差异,并无碍于本体的完整。
   
比如,我们所处的地球,虽有无法计算其类别的动物、植物、矿物,或气体、液体、固体,不断地在生灭变异,这是地球的现象。若从地球之外的其它星球来看地球,它仅仅是一个物体而已。
   
只要我们能有机会摆脱自我或主观观念的束缚,站到全体的客观立场,来观察一切现象,就会把对立和矛盾的观念打消。
假如再将本体和现象,用一棵树来作比喻,树,无论大小,若从树叶或树枝的各个立场看,它们是有差别的,各叶与叶之间,各枝与枝之间,也会发生互相摩擦的现象,若从树的根干的立场看,不论是树的哪一部分,无一不是统一的整体了。
  在这第二阶段的过程中,能使你体验到,你不仅是孤立的个别存在,你是普遍地存在于深广无限的宇宙之中,你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忿恨、喜爱、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你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充实,因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能把一切人和一切物,都视为由我的本体所产生的现象,所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如同爱护小我一样,这就是一般大哲学家的心量了。
  当然,一切伟大的宗教家,也必定曾经有过这第二阶段的体验,当他们从小我的境域中解脱出来之后,发觉自己的本体,即是全体宇宙的存在,自己与宇宙万物,无二无别,万物的现象是由他们的自体衍生出来。他们有责任爱护万物,也有权力支配万物,好像我们有责任爱护自己所生的子女,也有权力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财富一样。这就形成了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从冥想中体验到的宇宙本体,人格化而构成上帝的信仰;把上帝自爱这个大我的观念,具体化而构成救世主或神的使者的使命;把一切现象统一化而认作被创造及被救济的对象。
   
结果,有些大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与神是相同的,由神的现实化而成为人,所以他们本身是救世主;有些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虽与神相同而不可分割,他们的肉体的现象,则为奉神之命而来世间传达神意的使者。
  一般的哲学家或宗教家,到了第二阶段的顶峰,便会觉得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力量是无穷的,生命是永恒的了。
   
但是,「我」的范围越大,自信心的程度也越强,强烈的自信心,实际上就是优越感和骄慢心的无限升级,所以称为大我,所以,也并不等于已从烦恼中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第三阶段,从大我到无我:
   
人到了第二阶段的高峰之时,自觉到的观念已不存在,但那仅是扬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并未能把本体的理念或者的实在也否定掉,不论你称它为真理、唯一的、最高的权威、不变的原则、乃至佛教所称的佛陀,如果你以为它是实有的话,那都不出乎大我的境界,均不出乎哲学及宗教的范围。
  必须告诉你,到了第三阶段,才是禅的内容。禅是无法想象的,它不是一种观念,更不是一种感受觉,不是可用任何抽像的理念或具体的事物来说明它的。
   
冥想,固然是普通的人通向道路的应经过过程,到了禅的门口,冥想的方法也用不上力了。
   
正像用各种交通工具,把你一程一程地转运到最后一个地方,前面是一座高山的峭壁,这座峭壁,向上看不见其顶,向左右看,不见其边际。这时有一位曾经到过峭壁那边的人,向你指着峭壁说,禅的天地,就在这座峭壁的那一面,通过峭壁你就进入禅境了。但是,他又告诉你,你别寄望用什么交通工具,飞越它,或者绕过它,或者穿透它,因为它是无限的本身,你不可能用任何方法通过它。
  纵然是一位高明的禅师,把学生引到此处之时,也会觉得无能为力了,他虽是过来人,他却不能把你拉过去,正好像母亲饮食,不能使得她的不肯饮食的婴儿解除饥渴的道理一样。
   
这时候,他唯一能够帮助你的地方,是告诉你:把你过去的一切经验,一切知识,一切你以为是最可靠的、最伟大的、最实在的东西和观念,全部解除,连你要进入禅境的希望也得解除掉。
   
正像你要进入一座特别神圣的建筑物之前,那个守门的人,告诉你,不但不准携带兵器,连所有的衣帽鞋袜也要脱下,不但要一丝不挂,连你的肉体和心灵也要全部解除了,方许你进去。
   
因为,禅是无我的天地,当你心中尚有一丝凭借之物的时候,便无法与禅相应。所以,禅是智者的领域,也是勇者的领域。
   
若非智者,不能相信解除了一切的凭借之后,尚有另一个境界会在你面前出现;
   
若非勇者,要把自你有生以来,不论是思想的或知识的,精神的或物质的,所有的一切,全部抛弃,是很难做到的。
  也许你会问:要作如此大的牺牲,进入了禅境之后,又有什么益处呢?
   
告诉你:当你存有这个问题之时,你是不能进去的。求取利益之心,不论为己或为人,都是有我的境界。
   
中国禅宗的第六祖,教人进入禅境的开悟方法,是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把我与人、内与外、有与无、大与小、好与坏、烦恼与菩提、迷与悟、虚妄与真实、生死之苦与解脱之乐等等的对立的观念,全部打消了,禅境与悟境才会发生在你的生命之中,使你获得一个新的生命,这新生命,是你本来就有而未曾发现过的。禅宗称它为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
   
这既不是肉体身心的小我,也不是宇宙世间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烦恼束缚困扰的彻底自由。
   
要进入这样的禅门,并非易事,许多人学了数十年的禅,静坐了数十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的因缘成熟,或者遇到了高明的禅师,在他的悉心督促之下,进入禅门,也不困难,他会采用种种使你看来似乎违背常情常理的态度、动作、语言,作旁敲侧击的引导,使你很快地达成进门的目的。当这位禅师告诉你,你已进门的时候,你才发觉,禅是无门可入的,未入之前不见门在何处,进入之后,门也并不存在,否则便有内外之分及迷悟之别了,若有分别,仍不是禅。
   
在第二阶段时,虽已觉得是不存在的,宇宙本体或最高的真理,仍是存在的;虽然承认,一切差别的现象,不过是宇宙本体或最高的真理的衍生,内在的本体和外在的现象,仍是对立的,除非等到一切现象的差别,全部消失而回归于真理或天国之时,才是绝对的和平及统一之外,当现象界还在活动着的时日,矛盾和忧患、痛苦与罪恶,仍是免不掉的,所以,哲学家和宗教家,虽见到了本体的宁静,却无法驱除现象的混乱。
  进入了禅境的人,所见的本体和现象,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甚至也不能用同一只手的手背和手掌来作比喻。这因为现象的本身,就是本体那个东西,离开现象,并不另有本体可求,本体的实在,即在于现象的不实在之中;现象是变幻不已的,没有常态的,这就是真理。
   
当你体验到了现象不是实在的东西之时,你便从现象造成的一切的人我、是非的观念,以及贪欲、忿恨、忧虑、骄慢等的烦恼心中得到解放。
   
你不必追求宁静和清净,也不必厌恶烦恼与杂秽。你虽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任何环境,对你而言,无处不即是清净的佛土。
   
未悟的人看你,你是平常的人;你看平常的人,则无一不与诸佛相同。你自觉你的自性与诸佛的自性一样,佛的自性普遍于时空,所以,你会不期然而然地运用你的智能和财力,普施于一切处、一切时的一切众生。
  这是我向你透露了一点进入了禅的悟境之后的心境,也是从小我而到无我的修行过程。
   
不过,最初开悟而进入禅境的人,在禅境的历程上,尚在起步的阶段。好像一个从未喝过葡萄酒的人,初尝一口,他就知道葡萄酒的滋味是什么了,喝过之后,葡萄酒不会永远留在他的口中。
   
禅的目的,不是教你浅尝一口即止。因此,初入禅境,不过是初尝一口无我的葡萄酒而已,尝到一口无我的滋味之后,还有多少路程要走?尚有怎样的景色可见?
   
如有机会,下次再告诉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