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禅宗《十牛图》观赏修行的境界

标签:
国民性文化杂谈中国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 |
中国文化人里有一类人,他们可以把做一件事情的过程描述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尤其是他们以“实”写“意”的手法,真把个意境描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只是他们不告诉你如何达到这境界的具体办法。
这常常叫人想起老舍的武侠小说 《断魂枪》,主人公有一套出神入化的独家枪法,让许多武林人士羡慕不已,朝思暮想地要拜他为师,他最后却撂下这么一句话:“不传!不传!”。这真是老舍先生的幽默!
不过这还是指掌握了一套绝活儿的人的情形,即使不一定自己有绝活儿,却可以把事情的境界说绝了的人,其实也有。比如庄子之庖丁解牛,再比如廓庵禅师之《十牛图》。
对于农耕时代的中国人,牛既是基本生产工具也是生活资料。于是在人们最熟悉的与牛的关系里,常常提炼出与天斗、与地斗,尤其是与人斗的基本道理。小时候看描写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农民将领常说的一个战术就是“牵着牛鼻子走”。这是擅长打游击战的我军的拿手戏。
不过,把这种人牛关系说得最好的还是庄子的庖丁解牛。就宰牛而言,一个好厨师一年换一次刀,他用的是割肉法;普通厨师一个月换一次刀,用的是砍切骨头法;而这位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宰牛几千头,却像新磨出来的一样。这至少说出了“斗争”的三个境界。庖丁算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追求的是大道,完全超越了技术层面;当初他宰牛时看到的都是整个的牛,但干了三年,看到的再也不是整牛了。换言之,他把“牛”看透了,掌握了“客观规律”,于是便可以游刃有余、迎刃而解地把牛大卸八块啦。
说道家源于兵家,说道家里有兵法,都是不无道理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光讲修身齐家而不讲治国平天下,恐怕是没人听的,而且说的人自己也会无趣。但秦汉皇权专制制度确立之后,尤其是到了宋明,个人空间越来越被挤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事关系越来越遵循明争暗斗的潜规则,治国平天下的主旋律逐渐被修身齐家的“个人主义”代替,寻求个人的精神解放成了文化人的主要出路。禅宗这个中国化了的佛教,正是因此中西结合出的药方。
周作人《重刊袁中郎集序》一文写道:“外国的隐逸多是宗教的,在大漠或深山里积极的修他的胜业,中国的隐逸却是政治的,他们在山林或在城市一样的消极的度世。”但东来的佛教却为中国的隐逸带来了积极的力量,只是这中西结合出的禅宗放弃了宗教固有的集团性,把心思花到个人的内心上了。
十二世纪,中国禅师廓庵写了一本名为《十牛图》的书,成为禅宗至宝。他绘制了一套十牛图,以诗偈和散文加以评唱,形象地描述了在修行过程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征服自我到自我实现的不同阶段的境界,并把个人修行描写到极致。
有趣的是,廓庵禅师仍以牛作比喻。只是他的“牛”是指所谓的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而不再像庄子那样把牛当做外在的对手。换言之,如果说庄子讲的是征服外界对手的境界,那么,廓庵禅师则讲究的是征服内心世界的境界,是先“战胜自我”,再“自我实现”到普度众生。只是恐怕许多人还没有与自我纠缠清楚就往生西土,没了普度众生的机会。
总之,禅宗即使讲“改造世界”,也是要从征服自我开始;但征服自我毕竟比征服世界复杂,也困难。所以廓庵禅师把征服“心牛”的过程描写为十个阶段,或者叫十个境界,而不像庄子那样只说三个也可以是四个境界便可了事的。
日本国家电视台NHK教育频道有一档节目,叫“心之时代”,专门讲宗教等有关心灵的问题。我看过好几次讲《十牛图》的节目,是两个白头发老头一唱一和地讲解,有趣的是两个老头讲过,过一段时间后会换另两个老头讲。总之,在日本讲这个题目的电视节目和书籍很多。井上有一甚至写过一组书法作品,来表现《十牛图》的不同境界。
下面就对比原著来评说一下《十牛图》。
一、寻牛
图一
诗: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为什么要“寻牛”?或者叫寻找自我。耶稣讲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只有病人才找医生。您尽管说我很健康,并且自我感觉良好,但您难道就不困惑于生老病死?如果不,那您就是一天生的神佛,或者脑残障者;如果是,那么请上宗教的道儿,考虑一下宗教问题。
真正的宗教是讲究“他力”的,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的佛陀,但禅宗却说“从来不失,何用追寻?”换言之,心牛从来就没有失去,哪里用得着去追寻,它就在自己身上。人们是由于缺乏自觉才与心牛疏远,它在尘世的迷乱中逐渐被淹没,使人与本来的自我愈来愈远,前路参差峻峨,于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争愈烈。因此,要摆脱这种困境,就要走上寻牛之旅。
二、见迹
图二
诗: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见迹是发现心牛的足迹。办法是“依经解义,阅教知踪”,也就是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于是,在水边、林下、萋萋芳草中到处都有牛的足迹。那辽天的鼻孔,冲天的气势,纵是深山老林,也隐藏不住。换言之,明白了宇宙间的万物都出于一体,都与自己合而为一的道理。但这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踪迹而已。
三、见牛
图三
诗: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著语: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见牛是终于看到真正的牛,发现了自我。诗语大意是,风和日丽,杨柳青青;河岸边的柳枝上,黄鹂在千呼万唤,啼啭不停,真是一派赏心悦目的风光。只见岸边有一头高大的牛,牛角高耸,那种活泼之态,就是丹青妙手也难以画出。但见她处处显露,一样不差。从眼、耳、鼻、舌、身、意到她的动作,仿佛水中的盐味,包里的胶青。表面一看不识真底,而实际上它的作用十分明显。睁眼细看,这并非他物,正是心牛。
但这个心牛很原生态,有如善恶的结合体。
四、得牛
图四
诗: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著语;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得牛是指光看到牛还不能使牛成为自己的东西,必须紧紧攥住它。但这是头长期在妄想的原野放逐的心牛。好不容易竭尽心智找到了牛,可它心强力壮,习性难改。有时才到清净的高原上,又急地逃进烟云深处。胜境牵引着它,它奔驰得那么快,难以追上,青青芳草地令她留恋不已,不思回返。要荡其顽心,净其野性,求得纯和之境,必须多加鞭挞,驯化它的习性。
换言之,见牛就是明白了某种人生道理,但问题是如何让自己按照道理行事。这有如吸烟者知道吸烟的害处、酗酒者知道酗酒的害处、糖尿病人知道要合理饮食……但谁能管住自己呢?
这里有着禅宗与其他宗教的分歧。禅宗似乎更强调自力,而不是他力。但单靠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能叫人依佛法行事吗?换言之,靠不借助他力的自我催眠来改变自我或者改变心情,比借助“神力”,即使是体育运动、唱歌跳舞来改善自我要难得多。因为有能够运用“自力”潜质的人毕竟很少。
再举些常见例子。每个运动员都知道比赛前的过度紧张妨碍自己发挥水平,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此时祈祷神助,或者干脆拿一护身符来稳定情绪的人实在不少。再比如,当一人患了绝症,他知道害怕是无助于治疗,也知道跟病魔较劲是无益的,而最好的状态是该治疗治疗,之外该干嘛干嘛,但有多少人能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这种程度呢?而这个心态,正源自心牛。
日本有一个叫道元的高僧,他到宋代的中国留学时学到一个修行的办法,就是“只管打坐”,便可以“身心脱落”。我没试过,有兴趣的人不妨试试看。
五、牧牛
图五
诗: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牧牛是小心放牧好牵着的牛。即,牧牛时当特别仔细小心,要把好鞭索,时时加以管束,以防牛纵步走入尘世纷迷之中,把它驯教得纯和而不顽野,即使不用鞭索,它也会自动跟随主人。这头牛本来已觉悟成真,由于迷惑它常生妄想,而这迷惑不是来自外境,是发自己心,所以要严加束教,耐心垂训。如此,便达到“后念即生,前念自灭”,始终保持一个正念的境界。
至此,已经不是我可以靠经验可以评说的了。我想大部分人和我一样,我们是管不了“自己”的,更别说贪官污吏、抄袭造假的学术腐败分子了。中国历史上肯定有得道的高僧,但只是极少一部分人,大部分和尚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样,都是没有什么操守的生意人。
仅此一点,就可以说禅宗是极其小众的文化,而不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大众文化。换言之,真正靠自力可以参禅入定的人很少很少。之后的境界,我只好高山仰止,全当陶冶情操了。
六、骑牛归家
图六
诗: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骑牛归家是战胜自我后的自在境界,是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是人牛一体的境界。此时已经不再需要绳鞭,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载着自己回家。这是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安详的境地。
按理说,我们战胜自我的修行该完成了,但禅宗仍然觉得你心存念想,修道不够彻底。于是便进入“忘”的阶段。
七、忘牛存人
图七
诗: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忘牛存人是一个回到本来的家,连牛都忘掉的阶段。因为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不是两个自我,而是一体的,牛只是一理念的象征物。这就像捕鱼时鱼筌不可缺少,而一旦捕到鱼,鱼筌就不再需要。因此忘牛存人就是一个唯我独尊的境地。于是便有图中景象:骑牛回家后,牛已不现;主人高枕而卧,室外日已三竿;如金子出矿,月高云层,尽现本来面目;它的万丈光芒,延伸到无穷尽的时空,永远高照一切。
这唯我独尊的境地应该圆满了吧,应该修行到头儿了吧?但禅宗却来了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八、人牛俱忘
图八
诗: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语:见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人牛俱忘指迷妄之心完全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真正达到空境。从寻牛到忘牛存人.虽然完成了参透生死的修行,但不以悟为圣才是禅宗的真谛。如诗语所说,鞭、索、人、牛,一切都不挂在心上;碧空辽阔,信息不通,而一切皆通,红炉焰上怎么能容许雪花停留呢?达到这般炉火纯青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才能不执着于美丑、善恶、是非、生死。这种境界使人为此前的唯我独尊感到惭愧。而只有万物与你一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至此,还有什么要修行的呢?作为一个人,还要怎么自我改造呢?
九、返本还源
图九
诗: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返本还源是“真空无相”的境地。如诗语所说,本体就是本来清净,不染一尘的。通禅之人在本质上不同于混璞未分的凡人。水绿山青,都是本来清净的真实存在,没有任何造作;身居世间万物的荣枯流转之中,能超然物外,冷眼观之,不流于世俗,居无为中而有为,便可以做真正的主人。
换言之,返本还源还不如当下直观,如盲似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而花费许多功夫;于是在凝寂的无为中,冷眼观察水绿山青的本来面目,便可以有异于变幻败坏之物;一切依照自然的本色去视听观察,便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永恒的生命。
至此,从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到战胜自我,获得永恒的生命,自我修行的“成人礼”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自我实现的反复循环过程。
十、入廛垂手
图十
诗:露胸跣足入廛来,抹上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著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这最后一段的“入廛垂手”,是指进入市街酒屋鱼肆,谦逊地为众生说法,使大家趋向于善,成就佛道。这是真正的作为,是“真空妙有”的真谛。
诗语大意为,禅者在柴门里修行千日,以致衣冠不整,面带灰色,是为了继承先祖大业;修行圆满后,就步入广大的尘世中。到一切众生集聚的地方,去讲经论道,把生命的真理告诉众人,把禅的自由、创造、求善播撒到广大的世界中,让枯木开花,叫世界充满欢乐和笑声。
换言之,普度众生是禅宗的最高目标。它的一切学问、一切修行都是为人类谋求自由、纯善、有活力的生活。这正是禅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老实说,这类乌托邦愿景实在听得太多,只是各家各路的手段不同。有宣称暴力革命可以创造幸福民主的新社会的,有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市民社会达到社会改良的,但自我修行了一溜招儿,真能“直教枯木放花开”、“化令成佛”?靠个人行为而不是群体行为,可以叫世界充满爱吗?
这里涉及禅宗的一个局限性。得道的高僧可以为世间树立一道德模范,甚至一个有禅宗修为的高官会造福一方,但不可能让绝大多数人有高僧的修为,在任何皇权压制的条件下都能四大皆空,活得有滋有味。换言之,社会改善靠的是群体力量,而不是几个高僧可以办到的。
当然,真要是看到有这样修为的高僧,也如黑夜之明灯,尽管不能取暖,却会让心暖暖的,否则,万古如长夜。作为一中国人,恶的体验总是比好的多。所以看看高僧是如何练成的化境,也算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多有些这种体验,也就多一份念想,少一些不好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