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科学家丘成桐对中国教育的看法(2)
(2010-04-28 20:18:42)
标签:
杂谈中国教育教育 |
分类: 中国文化 |
丘成桐简历: 丘成桐(Shing-Tung Yau,1949年4月4日-)生於汕头,长於香港。著名数学家。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之一。丘成桐中学时就读香港培正中学,1966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大学三年级时,获Stephen Salaff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现为哈佛大学教授。
*丘成桐:中国留学生的水平每況愈下 (广州中山大学讲演)
有学生问:长期以来,人们总以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丘先生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丘先生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说,现在的中国小学生、中学生负担很重,从小就拼了命读书、考试,而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多,而且越读得久就越对学习厌烦。所以,大学生就放松学习,开始享受生活了。美国教育则相反,小学、初中很放松,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经常参加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参观博物馆等,到了中学才开始花工夫考试,所以美国学生写论文水平高于中国学生。
美国学生进入高中、大学后,会变得越来越努力,研究生更加努力。在哈佛校园,本科生学到深夜一两点很正常。比如他读中国文学的儿子,老师要求他两个多月内看六七本必读书,还要翻阅大量的参考书。
中国学生基础并不好。
有老师问,丘先生在美国名校带了许多中国留学生,他们的水平反映出中国教育的哪些弊病?
丘成桐回答说,中国留学生的水平的确有下降表现。在10多年前,他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近七八年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连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如此,甚至入读哈佛读研究生,也遇到很大的困难。
他认为,导致这个问题主要是师生都较为浮躁,一是教授花在本科生身上的时间少了;二是学生缺少基本训练,基本功不扎实,包括拿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名次的,连研究生也以拿文凭为目的,不肯再用功。因此,他想挑选的学生,应该是对数学真正有着浓厚兴趣,愿意为之探求一生的人,以解决学科中的难题为乐趣,心无杂念地拼命钻研学问,这样才可能出大成就。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成功要有牢固的基础。”
他建议,老师要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学术进展,不要只着眼于解决小问题,而且要重视与学生交流。而年轻人对待学习要有深刻的感情,去全力以赴,才会在学问上取得成功。
*丘成桐:中国学生缺乏发问精神
在华师附中向500多名中学生发表演讲。
丘成桐教授昨天发表了题为《我的数学之路》的演讲,讲述自己从香港沙田乡下走向哈佛讲坛的30多年心路历程。丘成桐提到,在中学时代,他因为家境贫寒,加之香港一些图书馆当时藏书不够,只能自己想一些问题来解决,提高自己的解题思维能力。他认为,做学问的时候能够找出自己的弱处是提高水平的关键。丘成桐指出,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不足,“善问者如叩钟,问之大者则大鸣,问之小者则小鸣”,丘成桐鼓励中国学生和学者要有提问的勇气。
在演讲中,丘成桐提得最多的就是中国文学、历史典籍对培养其气质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中学和大学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气质,有良好的气质,才可能有志趣去做大学问。
丘成桐还直言不讳中国一些学者在做学问的时候容易被名利左右,受到表扬和嘉奖之后,整个人浮躁不已,不能够心平气和从事研究工作,他指出做学问一定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而让孩子多看几本名人传记,对培养孩子对数学、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则大有裨益。”丘成桐说。
“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正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这个问题不断被提及。
“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说。
他说自己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光彪讲座教授刘克峰说,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他见过多位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成功者寥寥,“成绩很好,但研究能力差,这就是中国应试出来的学生。”
丘成桐认为,让孩子去参加奥数班做些题目,作为一种约束贪玩孩子的一种手段可行,但不能作为强化训练。“国外做奥数的学生都是因喜欢而去做,没有系统的训练。中国现在很多学校应对奥数比赛的训练方法,把学生好奇心都扼杀了。”
丘成桐认为,出版社应多出名人的传记,“年轻人要有偶像,但不能只有歌星、影星,也要有科学家,人是需要榜样的,心中有了楷模,就会有努力的方向。”
“想当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激起了多少人对数学的兴趣,影响了多少人的选择。”多位与会数学家如此说。
*同美国教育做比较,丘成桐给中国基础教育泼冷水
“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是自我陶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观点被普遍认同: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学生基础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
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对这种观点毫不客气地泼了瓢冷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美国最好的学生真是好得不得了。”丘成桐说,应该这样比较,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能进他
所就职的哈佛大学的学生都应该是这两个国家最好的学生。而两类最优秀的人相比,美国学生的基
础知识绝对不会逊色于中国学生,相反是要强很多。
教育界和社会上还有这种说法,认为中国的中小学生要比美国的学生数理化知识学得多,比如,在某个年龄段,中国孩子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已经学得滚瓜烂熟,但美国孩子加减法还做得磕磕绊绊。
“这也是错的,在美国比较好的中小学校里,中国学生念的功课,他们也都是要学的,而且学得很灵活,绝对不是像中国那样填鸭式地教。一些好的学校,十一、十二年级学生的微积分已经做得非常漂亮,但听说国内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学微积分。”
丘成桐在很多场合都举过这几个例子,几个来自国内一顶尖大学的学生找到丘先生,求教一个几何
方面的问题。丘成桐感到很奇怪,他们问的是一个微分几何方面的古典问题,是学生们在读本科时
就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还能说中国学生比国外学生学得好吗?”
还有一次,也是北京某著名大学的博士申请到哈佛作研究。“一看他的论文,我吓了一跳,程度低
得一塌糊涂!坦白讲,还不如一些大学的硕士生。”丘成桐多次用这些例子提醒,不能再对国内的
教育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