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文化
(2022-10-14 01:09:21)
标签:
中华文化 |
分类: 咬文嚼字 |
诺贝尔奖的文化
前年我在读《万物简史》,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在早期科学史上,英法两个国家的把战争的仇恨转移到了科学竞争上,在学会里,为了争取自己国家能够在某一个领域让人们承认是自己国家的人最早发现的,即使早了一点点,也要去争取这个荣誉,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也有的付诸于法律,包括一些著名原理,比方说,进化论,也充满了争议,因为达尔文的论文发表之前的确收到一篇类似的论文,征求他的意见,他基本上没有看,但却让他不再犹豫,马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另外一个科学家就只能永远被淹没在达尔文的光环之下了,其实,他们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但科学史却变得十分残酷。
在欧洲到处都是科学家的雕塑,这里的文化就是塑造某个个人对科学的贡献,它产生了多方面效应。
第一个效应就是树立社会敬畏科学家的文化,没有什么人比科学家更应该令人钦佩,他们才是真正的伟大。这样的硬件文化,教育和引导社会把科学家像神一样看待,因为除了教堂里神像外,街头上矗立的主要是知名的科学家,让人们不忘记他们。
第二个效应通过这些雕塑来树立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当作至高无上的精神。古希腊的科学对做实际工作的人嗤之以鼻,如同亚里士多德告诉他的学生,对问他所做的事情什么用的人,给他三块钱,打发他赶紧走人。科学精神是追求一种纯粹、没有功利主义的精神,是发现新世界的精神,这种精神视功效和利益为粪土,而视科学为极其崇高。
第三个效应是强化人类精神,科学的发现会让所有人都能享受成果,而物质成果只能是有限少数人享受,只有科学,才让人类脱离了物质的限制,放大了人类的能力。从事科学,为科学而努力的人具有人类精神。
第四个效应是强化了个人主义,以个人的成就来表彰其发现,这样的原理是认为,科学突破只能是思考的结果,而思考只能是个人的活动,不管突破以后有多少人参与,也只能突出个人。把科学家个人塑像当作成就的化身,是在塑造个人至上的观念。这样的观念与欧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即使是骑士时代,也不断地强化个人英雄。
今年的诺贝尔评奖已经结束了,与往年相比,在今年中国的媒体上,传播诺贝尔奖的声音变小了,以前不断讨论“钱学森之问”,变成了老生常谈,话题十分老旧,再讨论也没有新鲜感,其重要原因是诺贝尔奖与我们渐渐行远,它在远离我们,而且似乎是越来越远,讨论这样的话题,只能让自己迷失。
前几年,中国有一位在67年的一项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她是屠呦呦,她获奖以后,中国的很多学者并不同意,所以,这位科学家在中国评选院士并不顺利,大家 不同意的原因是当时并非只有她一个人在做这项工作,也不是她主动要去做这个工作,这个情况大家能想象得到,那时是在文革的期间,人们工作没有多少是出于本人自愿的奉献精神,而多数就像矿工一样,我就是干这个工作的,我奉献,别人也在奉献,都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科学家人没有科学精神,应该也会有,但总体上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这种奉献精神,共产主义事业就是人类的事业。
然而诺贝尔奖的规则不仅要给那些科学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还延续了欧洲的个人主义文化,只能给个人,而不能给团队,只承认个人贡献,不承认集体贡献。这和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荣誉的文化,倡导的雷锋精神-只奉献,无名利有着天壤之别,形成了文化上的矛盾。
其实,在古代的中国,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这些技术也都冠以个人名称,中国古代也不自觉地使用这方法来激励个人的发明行为,但是,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变成主流,只是以历史的方法加以记载,对发明人的权益也没有给予保护。中国的传统,是否定个人科学、技术成就的。建国以后这个文化被社会主义观念进一步强化,个人被淹没在集体之中,而在近年,虽然鼓励了个人成就,但是又出现用权力谋取成就的种种案子,几乎每个科学家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那些没怎么干活的领导们,只是做一些组织工作,就成为最重要的贡献者。他们之中,有的早已经成为院士,并以此获得了荧光与利益,甚至他们还想以此获得诺贝尔奖。
不少人认为诺贝尔奖是因为由西方标准把握,由西方人士进行评价,一定会有操控,是一种打压的手段,这可以作为解释中国人不能获奖的理由,虽然有些想象,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越来越远了也是事实,因为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而且这种能力并不是变强,而是变弱。这样的事实,可能更有解释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一个事实,这就是中国式发展是基于集体共同贡献,对突出的科学成就不给予认可是基础性文化,它有助于全队共同进步,却无法符合诺贝尔奖的规则。而一个明显的思想突破,进一步发展成为巨大的学术体系,杂志也发现不了,学者们对这样的成就不给予关注,也缺少关注的能力,这也是事实。
我认为,就诺贝尔奖而言,中国获得也行,不获得,也没关系,因为毕竟诺贝尔奖不能当饭吃,中国有进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