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分析与商业设计》(序言)(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2022-07-15 01:40:13)
标签:
教育起死回生 |
分类: 创业释疑 |
本书即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会赶在我的从教40周年的庆祝会前完成出版,它是最体现我对商的理解的进展之一,今天把序言提供给各位,友情奉献。
好的创业项目,一定会基于国情。创业项目起始于商业设计,而商业设计是一套可以自动运行的逻辑,不打通这个逻辑,就不会形成商业循环,企业成长就不会自动运行。自动运行是企业家的追求,当企业成长可以自动行动时,企业家便可以从企业中消失,这是企业能够做出成就的原因。让商业逻辑发挥作用,而不是消耗个人或集体的精力,才是企业成长之本。企业不能获得成长多是因为商业设计缺少远见,不能成为企业成长运行的保证和基础。
企业成长的基本原理是企业基因的复制,把自己已经理清、优化并取得成就的商业流程由自己进行复制,就实现了成长。这种成长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因为企业所复制的是经过商业检验的,是优化的,不需要再进行试错,因而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和时间,对企业而言,重复自己的商业流程可以也会提升效率,利用好已经创建的知识资产,缩短把好的东西重复利用的路径和时间,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
由此可知,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企业成长将受到限制,而基于国情的商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企业成长的空间的。因此形成了以国情分析研究为前提的商业设计思想。
国情分析目的是发现“自己的国情”,一是解读别人,包括社会公认的国情,从已经确认的国情中看到国情中所包括的商业意义,二是创立全新的国情概念或重新定义已经有的国情,发现并确认和解读新的国情,其过程都是自主定义国情。创业者能够这样做,是为独立发现国情的商业价值,从而找到新的发展空间,用理解壁垒隔绝竞争对手,减少商业风险。自主定义国情是国情分析的成果,也是个人或企业最重要的商业能力。
国情有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客观性,二是主观性。所谓的客观性是指国情一定是基于人们的行为观察、数据分析,没有真实数据为基础,不能称为国情;所谓的主观性是指国情分析包括了判断者的价值观、态度和能力。国情是人们用语言表达的总体的某种特征,不同表达会引导人们不同商业思考方向,如同“岛上的人没鞋穿”和“岛上的人不穿鞋”给出了不同结果一样。本书强调两个性质并重,既不是想象中的国情,也不是给出没有自己认识的国情,把找到商业机会作为切入点,细化国情,将细化的结果用于商业设计。
本书配合《国情分析与商业设计》一课,重在训练学生自主定义国情能力和商业设计能力,课程既面向校内,也面向校外,既给暨南大学的在校生和校友,也给所有愿意感受国情分析 商业力量的仁人志士,从本书的大量例子中感受这一逻辑的神奇,在很大程度上,让创业者更加体现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上善若水。
为了形成能力,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国情分析与商业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在其他专著中很难找到。在国情分析部分,对国情及特征的阐述强调国情是判断;所提出的“国情辨识”,强调不可以人云地认识国情,要辩证地看待国情;所提出的“理解壁垒”就是以个人视角深刻认识国情,发现别人没有国情,不司空见惯;所提出的“国情视角”,提出了有意义的国情判断概念,企业的国情分析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是为了商业设计;所提出的“国情思维”是将事业的起点置于国情分析上;所提出的“国情推断”,阐述的是细节的国情和未来的国情;所提出的“国情发现”,是把揭示国情提升到企业自信的高度,主动发现国情;所提出的“自主定义国情”,强化了一种新能力,先有自主定义国情的能力,再有商业分析与商业设计能力;所提出的“国情假设”,强调了对国情的大胆假设能力;所提出的“确认国情”既强调了理论上的确认,也强调了商业上的确认。
本书形成了自己的统计学方法论,强调社会统计学比数理统计更有国情分析的价值,强调众数是国情发现和验证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