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构建中国一流大学的标准
(2022-06-12 01:46:44)
标签:
科学文化 |
分类: 教育闲话 |
我也想构建中国一流大学的标准
抖音上批判985大学是海外学前班,这个是我早就已经批判过的,只是没有变成人们热议的话题。最近这几个月我一直在讲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虽然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是落后的,但是中国经济强起来以后,是不是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来中国接受教育呢?英美日等国家用教育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培养他们接受了本国的文化,回到自己国家或者是留在了当地,变成了社会精英,中国也应该着手这世界培养精英。这些国家把中国985高校,特别是北京有两所985大学输出的人才吸收,接受了他们的教育,留在当地生产知识产权卖给中国,中国吃了两个亏。一个是人才禀赋的亏,一个是用中国人生产的知识产权卖给中国,换去了中国两高一低产品的亏。
我的许多的同事都认为,海外同学不好指导,差不多说他们全部如垃圾一样,什么都做不出来。对此我非常的反感,达到义愤填膺的地步,我以为我这种态度会得到学校官方的认可,我说我只指导海外学生,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听到一句认真的正面评价,所以,我觉得我只指导大陆学生的同事他们才是正而八经的垃圾,根本没有资格做我的同事,他们一点儿教育者的责任心都没有,是一帮自私自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估计0985高校的教授与他们也差不多,不想承担责任,只想让剥削学生帮助自己写一些能够在西方杂志上发表论文,就是管理学上讲的趋利避害,有责任的事不做,有利益的事情不让,一朝权在手,便把利来拿,而且从来没想过放手。我很鄙视他们,也初步认为,现在这已经成为大学的基本文化和惯例,成为“内循环”,就是用形成所谓的成果,自我欣赏,然后去参与各种评估,获得了一些帽子。恶毒的是,他们这样做,还把自己这样的做法揣测如我这样的国家教学名师,也以为如他们一样小人做法,这让我更加气恼。
面向全世界,而不一定面向精英,这是中国教育对世界责任。教育的本质是宽进严出,谁都能来读书,不论出身,即使是智商在80或100以下可以来,慢慢教育,不论智商才是教育。世界许多聪明人不需要教育做能做出成绩,中国华罗庚就不用说了。找那些不需要花费心思就可以给老师出成绩的人,不知道这些学生是否会认同老师,但我基本上认为,这些老师根本不适合做老师,他们最好去做商人,而且是很追求利益的商人。唯恐承担责任,以所谓的“不误人子弟”作为理由,这还能成为一个老师吗?老师没有投入,轻轻松松就获得一堆成就,本质是借着大学的名声骗取个人利益。
中国正在面向一带一路发展国际关系,这些国家的学生许多人向往中国,却因为没钱,或者缺少华文基础,不能理解华人文化而望而却步,这是我们的责任,而不能认为是他们的责任。这些人之中,也有华人。如果用前面的那些教授判定标准,一定会拒绝,我就不会。但他们汉语讲不好,没有办法交流也不行,所以需要用一些制度让他们语言过关,其他就不是问题了。把他们招进来,接受了教育,有什么不好?即使他们没毕业,但是如果有实操能力,有很强的创业实践能力,对他们自己的国家也有好处。不要降低毕业标准,而要降低进入的门槛标准,才是教育。只不过老师们根据他们的情况确定一些合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流程,让他们感受到今天的中国。
30多年以来,中国大学慢慢放弃了自己的标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变成了外文文献,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给出世界上很少人能够听得懂的结论。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让中国的大家追上世界前沿水平的大学吗?不能。中国的学术生态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追上,在西方标准下,不仅花了许多钱追不上,还丢掉了中国研究的传统。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做什么?就是回到100多年以前,在相对封闭的学术生态下,以天圆地方为背景,吸收先进,培养自己,增加自信,以大学教育为本,而不是大学做研究为本,不然都是乱花钱。中国可以面向一带一路的贫穷国家招收留学生,当然也包括对今天在校的中国大学生做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对所有专业建设以中华文化作为前提的学科体系,而 是刚刚我们看到的那样胡扯的一流大学标准。那篇文章说,一是思想,而思想也没有传统,二是资源条件,三是跟踪前沿,这样的标准,中国的大学很容易达到,但这样能带一路国家的学生来中国吗?中国的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获得民族自信吗?形成一套独立评价,而不是受其他国家干扰吗?不能。所以,我不能同意这篇文章的看法。
我提出方法,可能会摧毁相当一批教授的成就感,因为他们来自海外,接受的西式 教育,成果没有多少民族自豪的追求,但这是中国一流大学必须要做的。不然中国就不应该建设一流大学这个工程。中国教育要输出,能够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世界人才(不一定是一流的),但他们可以来中国感受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为什么这么和谐应对疫情,在这么艰难环境下,能够从容应对、不慌不忙中国为何历史如此悠长连绵不断,所有学科都需要这样的问题来揭开谜底。
构建大学的标准,不要用国际排名,要以中国的特殊国情来认识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以中华文化来解释所有的一切,不要用100多年前的研究传统,只讲历史上的贡献,那又会回来世界知识轨道,而是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即和为先,不同为后的中华文化背景,每个学科可以做什么。我相信,这样建设,用不了十年,中国大学会有吸收力,不然,永远也做不到万向世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