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需要危机意识?
(2022-05-24 02:05:29)
标签:
科学经济文化发展模式 |
分类: 咬文嚼字 |
什么时候需要危机意识?
现在许多的企业情况都不太好,各种各样的裁员只有形式不同,没有内容不同,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型的企业都觉得压力重重。据说经济指标现在也非常麻烦,4月份的GDP是负增长,比疫情最严重的前年初差不多。有些人说,前年的时候疫情来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休息,前面太累了,正好利用疫情得到点喘息,他们以2003年的非典为例子,打算过些时候就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我也是这样的看法,特别是前年全年的经济指标全球第一,也沾沾自喜过。但没想到,从今年二月份以来,疫情再次反弹,这次反弹产生的结果是连锁反应,几乎所有的需求全都消失了,不仅仅是工业的需求消失了,连私人的家庭需求也消失了,不仅服务需求消失了,现在连产品需求也消失了,也就是说,出现了对未来前景悲观,这是经济出现危机的信号。
前天我去上课,我到达时,已经来了几位学生,有两位同学正在聊天,我进来的时候他们正说一句非常痛苦的话,“现在我急的想哭”。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到处都是坏消息,他们的项目没有一个顾客,我问他,没有顾客,你怎么会要哭呢?他说,没有收入啊,我又问他,你有没有刚性的成本?他说有,我说,是房租吗?他说,房租是政府给免掉了,我看了他们的视频,他们的房子面积很大,应该房租不小,政府给免掉了这么多的房租,他们还是感觉到绝望和痛苦,是什么原因?
等到上课的时候,我和大家讨论他的这种情况,有到处都是与他差不多的情况,为什么?大家是疫情影响,我说,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太多的意义,等于说,只能等待疫情过去。但我们需要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还有我们自己自身上的问题,主要是曾经挣过钱,但现在不如曾经挣钱的时候那样好过,并且出现了持续性的不好过,让大家变得悲观。
我们国家经济持续向好已经多年,它差不多已经变成 人们的世界观-中国经济不可能差,它不只是盲目乐观,而是一个社会共识。这是不正常的,却让国人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近几十年来,每当遇到困难时,国家都会想办法让企业过好,因此,好上加好才是中国。这样的观念是正常的吗?不是,但这就是中国的实际心理。
因为有这样的心理,企业业绩变差也不愿意把困难交待给员工,以为疫情能够像去年的六月份那样,需求突然爆棚性的增长,被称为报复性增长。那位学生的企业在去年六月每天忙不过来,足足挣了一大笔钱。我就这个问题阐述了一个话题,就是去年已经挣了超出正常的利润,为什么今年没有钱了呢?可见他把钱退出了企业,变成了他们家里的财产收入,也就是企业做了利润分配,因此企业就再也没有钱了。
这样,我觉得有必要对危机意识这个概念进一步做一下阐述,普及和强调。人们经常说要有危机意识,但危机意识在什么时候才有必要存在?是业绩好的时候,还是业绩差的时候?显然,应该是业绩好的时候,也就是去年六月份的时候他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如果他们有危机意识,就不会把利润当作红利全部分配掉,企业手里有剩余的钱,同时,也可以教育员工,不要盲目乐观,不会因为业绩好就增加工资,业绩差的时候,大家不能减少工资,这样做才叫有危机意识。如果将利润分掉,需要钱的时候你去融资,会发现叫求爹还难,如果出现了真正的危机,会更加困难。情况差的时候,比如现在企业都很艰难,你才有了危机意识,这根本就不是危机意识,而且也不需要有危机意识,因为此时不只是事后诸葛亮,还会让自己出现精神脆弱或是精神崩溃,你即使有对危机的认识,也改变不了危机,却很有可能反复强化这样的思维,让你从精神崩溃变成了牺牲者,而这种牺牲伤害到生命,就可能成为故事,传播出去变成了社会的精神危机。
危机意识有两重意义,如果在经济情况好的时候有危机意识,你因为有所准备安然地渡过了危机,而那些没有危机意识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等于说是否有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力。同时危机意识也表明,当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你这不要太强调危机,而是应该意识到危机总会过去,甚至是很快就会过去,企业应该时刻准备重新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这才是危机意识的全部含义。
我们国家关于疫情的处理已经做了决定,不把经济作为头等大事。国家做出这个决定的意思是人们的生命高于一切,包括经济。既然做了决定,我们就应该同心协力完成这个任务。人们的生命高于经济,这个判断有道理,但是每个人都要为此做好准备,那些员工在这个时候还向老板要求必须要发工资和涨工资,把自己活着,家里如何困难作为理由,老板被迫不不得不发工资,就不会想一想老板汇集了员工的压力于一身的情形。企业情况不好,应该让员工知道,要把一些困难传递给员工,让大家共同来分担,老板一人扛着,徒增个人的压力,如果有正确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就不这样做。老板不增加危机管理能力,只会过度承担责任,会引起精英付出代价,形成社会倒退,需要创业教育者的重视。
中国政府承担很多经济社会运行的责任,企业把自己的困难怪罪政府,依赖政府来解决,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对责任要有所隔离,市场经济一定要充分动员企业的理性思维,包括危机管理能力,以此为基础帮助企业。实际上,中国政府已经做了不小的帮助,只不过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没有培养出危机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