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国际关系里隐藏的商业机会挖掘出来

(2022-05-22 00:53:56)
标签:

科学

分类: 创业释疑

把国际关系里隐藏的商业机会挖掘出来

 

一个国家有三个问题,国内问题,国际问题和侨的问题,因为暨南大学是以侨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国际问题也顺便成为这个学校的研究传统,它和华人华侨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几年国际关系学院进步很大,有比我年轻学者很多的学者,个人花费了很多的钱来做国际关系的AI技术,他不是因为现在人们经常在炒作这个时髦的话题才做的,而是他需要有这样的数据作为基础做国际关系分析,把这些分析的成果用报告形式,开始是主动送达了国家的高层,也获得了不少批示,后来变成了被动地送,是人家向他索要,要的很急,他就在用AI技术满足这些要求。但这些报告都没有给钱。

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他需要把现在积累的这个能力商业化,他自己完全不懂,因为他原来的客户对象是国家高层,现在要商业化,里面的机制并不相同。原来给国家提供的报告是免费的,有很多的时候是上级主管领导提出题目,要他的报告,这样的情况让他觉得需要转换一下思路,特别是他觉得这些报告背后的一些研究结果可以用经指导企业实践,,而不应该只把自己被当成政府工作人员。

一些学者的成果受到轻视是中国的现状,一方面,个人投入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报告撰写时,不得不用抓取数据的技术,这需要花钱。家里开始支持他,但是别人的日子过的好,自己的日子过得不怎么样,都觉得需要转变思维,不以有再让人轻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他把来自家里的压力变成了参加创业大赛的动力。另一个方面,他意识到,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提供投资的服务,用他的话说,如果那些在乌克兰投资的企业知道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可能在一年前就撤资了,不至于现在这么被动。

美国许多的智库,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多是面向公众,政府也是这类顾客之一。当年美国政府向兰德公司咨询中国到底会不会出兵朝鲜?兰德公司的报告结论是会的。当时,美国把他们的报告全部购买下来,但对外保密,政府购买时一定会给他们一个很满意的价格,否则,他们就会把报告公之于众,变成公开发行的报告,因为这是他们的基本商业模式。曾经出版过一个报告,全球印刷量居前的-《谁来养活中国人》,通过公开赚取了一大堆眼球,不仅赚取了一堆出版的钱,还提高了他们的专家地位,读者中有的就会向他们定制研究报告,他们活的很好,这很值得这位老师参考。

中国的智库也有不少,但多数都是参加政府课题招标,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报告,他们不会主动给政府提供咨询报告,而是承担课题的方式。软科学的课题越来越被这些研究机构拿 走,但企业用户却不多,因为他们讲的多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我们这位老师不仅有研究能力,也一套自己研究方法,可以用AI,就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数据化,以数据抓取的方法研究舆情,给出报告有精确性和快速性,结论多比较超前。那么到底应该学习美国咨询公司的道路,还是走中国咨询公司的道路呢?肯定是前者,但是客户对象需要精练。

他们特别希望能够获得融资,但是他们还没有成立公司,也没有任何一点获得创业投资的经验,这就需要他们要去参加路演。他们忽然觉悟,觉得有必要参加今年互联网+大赛,但竟然忘记提交创业计划书,连入围的机会都没有。现在他们非常着急。前几天我们一起吃饭,他们团队的人都在,我对他们做了一些基本的解答,把他们下午培训的结果推翻,实际上不推翻也不行,因为下午他们想进入红色旅游赛道,而申报的时候是高教主赛道。我给了他们一些建议,特别是给主持这个项目的硕士做培训,让她们意识到一个好项目可能是一生都难以企及的,要全力以赴。

想融资,就要想办法打动投资人,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业计划的号召力,不明确的号召力会严重影响对项目的理解,对客户来说,这个号召力就是价值主张,是创业计划书的灵魂。他们用了一个关于舆情的表述,我自己觉得这个表述可能把自己定位的比较老土,因为讲的太多了。实际上,他们的客户是三种人,第一种是政府,这仍然不能放弃,第二种是大型企业中做投资项目或者一些咨询公司,第三种是高校的学生,他们要做研究,写论文,需要使用他们这套系统。我让他们分解三个块业务,甚至少是两块来,以一块为主,再在未来时,完成其他业务。

现在他们这套系统的软著和专利还没有获得批准,这对参加大赛来说有明显的弱势,因为现在他们不仅是在卖研究能力,还在卖研究方法的软件化,但是如果与投资人对接,一些人能够听明白他们所做的事情,私人投资是有可能的。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国际关系的一些变化大家很惧怕,提高国际投资能力,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得企业自己有这样判断,的确有要有判断依据,以科学的依据论证和推断,AI技术进入国际关系研究,这个想法很新,也很有落地的可能,特别是对于这位老师而言,可能也是从学者走向实业,给老师们做个创业的榜样,不然总是把研究成果与研究能力关在书房里,那太不划算了。

虽然他的起点是花钱太多,想通过创业赚钱,弥补对家里的亏欠,但我没有这样的说,创业就是做成一件事情,是否赚钱,风险还是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