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会降价的中国企业

(2022-04-30 02:38:13)
标签:

发展模式

文化

经济

教育

分类: 产业思辩

只会降价的中国企业

 

今天下午上课,一位做老总的博士,讲到了一个新产业中出现的中国企业,对标的是美国的企业,两个企业起步时间差不多,技术也比较类似,但中国的企业业绩和美国企业的业绩差了许多。晚上的时候,很多年前的硕士生过来看我,也讲到了一个例子,有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已经做到几十个亿,在广州某医院做竞标,医院准备的底价是700多万元,他们这个企业的竞标价格出价竟然是300万元。

中国人到底在怎么挣钱?这个问题也可以转换为,中国企业为什么干不过美国企业?或者不如美国企业会挣钱,中国企业的利润为什么低?流行的说法,也是中国从上到下都认为是企业的,是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行,其理论逻辑是,如果企业的创新能力行,那么这个企业可以形成垄断,他们用垄断控制市场,就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和GDP。在他们看来,这个力量是合理的,而且是科技带来的,我认为这太小儿科了。如果在25年以前,有这样的结论,还算新鲜,但中国已经走过了这么时间的科技创新推动,还是这样的结论,不知道中国做技术经济这个学科的学者是睡着了,还是停止了呼吸。25年前的结论比较粗糙,还算比较有针对性。但几十年过去,似乎中国没有进步,商科理论也没有什么进步。这个听起来十分过时 的判断,竟然没有人这个问题上发起过争论,举国上下都是围绕着科技创新创造GDP,如同着魔一样,没有别人思路。想想这样的学术环境就十分令人害怕。

全世界有六十几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中国,有的国这有人均GDP还是中国的十几倍。同样的一个人,他们却产出了如此之多的价值,创造财富的差别在到底在哪里?我给出了一些这些维度给大家,但最重要的是中国的企业家水平太低。

我说中国的企业家水平低,许多不同意,特别做企业的人他们不承认,如同在国内市场,中国的企业家还能应付,走出国门,打打自己品牌试试,不是说外语不行,而是说观念和境界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企业领导把上市作为标志,这种融资和稀释股权的活动竟然要加上“成功”,试想,把融资当成功的企业是想做长远吗?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个共识竟然用了20年,前五六年,中国企业算是认可了,但这仅仅是做成功管理企业的皮毛,因为创造财富和利润办法并不主要靠这个。

其实当一个产品科技达到一定的水平,功能上没有太多的差别,而中国企业的产品却卖不上价格,往往是因为中国企业为了争取市场,排除竞争对手,采取了新品上市的低价渗透策略,而且永远是低价,低价渗透、低价竞争,在企业领导者的脑子里,没有别的办法,费了很大的劲,一开始就以倾销的态度与周边的人拼命,价格竞争成为几乎所有企业营销策略首选。大家试想,如果新产品都是靠价格竞争,还有什么其他产品能够高价格呢?开始就是低价,最后肯定还是低价。有的人指望,开始低价,将来垄断市场后再高价。这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竞争市场里,只要新品投入到市场之中,技术就会流到市场上。

欧美的国家企业家他们也会科技创新,在科技研发上投入,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去经营企业,把许多方面整合在一起形成市场影响力,用影响力控制市场,让们持续保持对产品和企业认可,他们投入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投入服务,用高的服务质量保证高的价格。这些国家轻易不会动价格,他们认为那很丢人。马斯克也好,乔布斯也好,每周都要找到媒体吹牛,他们在做什么?在做影响力,中国企业天天泡在饭桌前,找一圈人拉关系,搞平衡,而不是做影响力。这是商业的胆量,是自信,更是商业创意和商业智慧,在国外大公司面前,中国的企业家就像是小孩,傻呼呼的,被呼来喝去,成为其他国家企业通过产业链转移睡过头财富的对象。

这些国外企业能够从很多角度挖到利润和价值来源,而不会像中国企业这样上来只有产品竞争,其他本事都没有。苹果的利润并不主要来自于产品出售,而是来自流量费的分成,苹果的市值两年前时是中国前五位科技公司的市值,现在则是前49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还多了两年前的苹果市值。

我们现在讲企业家要具有领导力,我要问中国的企业家是不是具有全球的领导力呢?如果没有,那么中国企业只有国内的领导力了?国内的什么领导力?其实,大家都没办法回答。中国企业家的水平不够,会国家里斗。问题出在哪,我认为问题就出在工商管理的教育上,尤其是MBA的教育,基本上照本宣科、以讹传讹的教育。我的许多同事不会同意,实际上他们就算在做中国案例,骨子里和研究框架,还是价格竞争,没有其他维度的商业谋划思维。

中国企业的问题主要是出在要素市场上,在产品市场找答案不容易,原因是我们提供要素质量的机制基本上低效,没有用的。人的要素是最重要的要素,它的质量来源主要靠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是简单的竞争导向,或者是洋人、洋奴导向,而不是有独立商业智慧的导向。

一个几十亿销售额的大企业为了挤掉亿元的小企业,采取的办法几乎带有掠夺性,每每讲到这些事情,大家都说中国的企业家下流。他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杀敌1000,自损800,两败俱伤,就是企业整体没脑子。他们满脑子都是无论如何我也不能失去这个市场。相比之下,欧美日的企业绝少这样做,中国的企业特别愿意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就是全球都认为中国的企业水平低,许多人把这样的一个牢骚变成对中国整体的判断,认为中国人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校友创业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