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消除噪声
(2022-04-25 01:58:33)
标签:
发展模式科学 |
分类: 课题专栏 |
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消除噪声
我们好久没有开读书会了,昨天我们终于在网上勉强开了一次读书会,主讲人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的博士,最近他的身体也不算太好,老病又犯了,有一点发烧,但是他还是坚持讲了半个多小时。这本书叫《噪声》,很厚,有500来页,但是却没有什么逻辑体系,这是主讲人的第一句话。他推荐的时候还是兴致勃勃,因为作者是卡尼曼,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翻译的人是北京大学的一些教授们,其中有的我还认得,跟他们在一起吃过饭,但是不是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就一定会得到一些重要的认识?这是我在听到他介绍了读书心得以后的一个重要评论。
这本书声称发现了人们在判断的时候会受到周围噪声的干扰。这似乎人们都能够理解,也会同意,但是关于他如何能够影响人们的判断,书里边的说法晦涩难懂,能够耐心的看完,甚至主讲人说他看过两遍,我有点儿心生敬畏,因为我翻过,但是没有认真地看,因为这本书不太吸引人。
但是现实的社会中有偏爱听别人发表,自己没有感想的习惯,中国人就是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的内敛多是表现在对别人发表的意见不可进行反驳,也不认真听取然后找出逻辑上漏洞,不愿意发现悖论,正确与否经常与发表意见的职位有关,还没有讲就先“正确”了,既然正确就能争论了。
昨天我们的读书会第一次有了一些批判性思维,其实,批判和怀疑的思维都非常重要,如果不是怀疑,而是全面接受,这种读书方法应该早点过去。不争论,科学的进展和思想的进步是不可能的。试想,某个人提出了一个想法,大家都同意,这个世界上公是什么样子?那等于说只要提出了观点就是真理,人们不需要辩驳,不需要验证,思想不可能有进步,思想也不可能接近真理。
中国需要科学训练,需要发展科学的环境,作为读书会,也是培训学者思维的地方,学者们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责就是要对已经形成的论断进行学理性的判断,从逻辑上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进行批判,不能因为他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所以就失去了批判的精神,何况我们从来就没有过批评精神,读书许多,没有认真。
一个作品之所以要被称为叫出版物,主要是因为它要公开,公开是准备让别人批判,让别人批判和让别人继承与完善是相辅相成的,你想完善它,就要接受批评,最后让理论逐渐接近科学,正确地解释世界。些时,人们的意见会走向统一,因为接近真理,最初提出者的贡献被肯定下来。
既然如此,我就从噪声这个概念的有用性出发做了一点讨论。叫作“噪声”就有一定的否定倾向,它类似像我在大学期间学的《信号》一课,有一个目标性的信号要传输出去,结果受到噪声的干扰,没有达到目的。这意味着,判断是否是噪声是存在着先验性,事先规定了某个信息是目标信息,其他就是噪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果有一个决定,这时对决定有看法,对决定的执行形成干扰,让传达决定的信息走样,这时噪声的概念才会成立。但是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社会生活中,判断是不是噪声经常无法事先判断,我们区别决策前后,后可以明显地知道是否是噪声,而此时的判断又有什么意义呢?决策前的判断是否是噪声,根本没有依据,因为无法确知主导信息是什么。一些参与讨论的同事和同学讲到了一些自己的经历,他们有的是投资人,最后的结果证明少数的提醒不愿意投资的人是正确的,还有一些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少数持反对意见,但到最后发现他们才是正确的意见。这些所谓的最后正确其实都是事后判断的,事前根本无法知道它们的意义,相对决定来说,被怀疑是噪声,而排除在外。噪声既不能够用持某种意见
第二个问题是个人的思考过程当中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意见,但是拿不定主意,这时噪声会影响到判断。但是一位讨论者讲到他们公司是如何处理噪声的,她们是采取了大家一起讨论的方式,她发动把大家所有的意见都摆出来,意思不事先规定噪声,通过讨论论证以后,形成一种意见,然后做出决策。我听了以后,忽然觉得对于个人判断来说男声可能会成立,但是对集体判断来说,如果使用了讨论的方法,让人人都发表意见,可能这个噪声就没有了,消失了。当然,如果先入为主的正确,可能其他不同意见是噪声,关键不是开会,而开会的规则。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个人信息非常有限,不够充分,但是多数人的讨论,可以多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相互启发,使得参会者的思维会多元化,那些本以为是噪声的意见,通过讨论被鉴别出来了并不是噪声,而是正确的意见,这会使判断趋于理性。理性的判断不正是这本书的目的吗?
对个人来说,噪声无法定义的测量,而对集体判断来说,只要讨论的充分,又不存在噪声现象,如果讨论的不充分,存在着噪声,却经常会出现噪声是正确的判断。总而言之,这本书提出的噪声概念不能成立,这本书没有什么价值。
我们有这样的发现,让读书会有了革命性转变,就是敢于说“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