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中的人格学问
(2022-04-22 01:57:13)
标签:
教育文化科学 |
分类: 爱玩的我 |
标点符号中的人格学问
今天晚上大家讨论了一个话题,关于标点符号的学问。是我讲的。因为最近创意与创新课程中我强调“定”的作用,标点符号表示就是句号。它很需要大家重视。
我和大家说,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代表了人的思维方式、脾气、性格甚至可能还有人生定位以及心理特征,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
一些高级的领导,他们特别爱使用问号,因为他们经常思考,会提出问题。对此的另外一种理解是他们只是提问题,不给答案,可能是一种权谋。比方说上级问下级,“今天晚上的比赛你是不是早就心中有数了?”这样的问题下属怎么回答?实际上,它是一个复杂问句,一个复杂问句会包含许多意思,这里讲了三个意思,第一个,你是主管,负责这件事情,你对比赛的把握程度是不是提前有了心理准备?第二个,如果有心理准备为什么不告诉我?如果告诉我,我就可以不看这场比赛了,比赛结果太让我失望,让我太失落了,言外之意有那么一点点责备,但是又不明说。第三个,暗示他也看了比赛,但是看得很扫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说不一定还在一些场面上出现,或者让别人也来观看,让他觉得丢人。
这样的问句,下属不好回答。如果要是没有利益,也不太在乎这是一位领导,比方说是一个完完全全把自己定位于真正的知识分子,可能会说,比赛的结果是很难提前知道,虽然我负责,但我只能大概的估计可能会胜或者是可能会败,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但如果他趋炎附势,有可能就不敢回答,因为大概率的胜败的结局是事先可以估计出来的。一些下属怕上级不高兴,可能会把结果预计的保守一些,也有一些下属为了取悦上级,冒险,打了保票,的唱唱战歌和抬升一点自己的业绩。这种情况多是听信了下属,那些具体工作人员的判断和意图是让上级高兴,到头来变成了一场吹牛。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也要经常使用问号,这是因为通过问句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老师不用问号,只是用其他的符号,就意味着他特别愿意给答案,而不是循循善诱。
对于企业家来说,特别是大型企业而言,老总要经常提出问题,但企业不能靠权术,企业也不需要权术,是什么问题就提什么样的问题,商业来不得虚假。稻盛和夫能够获得成功和他不断的跟下属探讨问题这种习惯有关。
经常提出问题,可以是刁难,也可以是责难,故意出难题,也可能是刻意找到问题,特别找到难题,或者为了相互启发和沟通。这些提问都具有正面作用。
第二种符号是句号。句号多是一个判断,是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口气是肯定的,表现出能够做出完整的思考。它可以将自己思考表达出来,包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和判断,也可以明确事物的特征,也可以趋势,或者相互间的区别。但总体上,句号所表达的是客观的陈述,表现的是自己的观点。如果和肯定的语气进行结合,则表现了自己有清晰和冷静的分析,做出了一些具有独立判断的结果。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此人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也有了领袖的气质。所谓的领袖气质是敢于说出来,对说出来的判断敢于负责。这种负责的态度是不能用疑问或者是含糊其辞表达,更不能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因此只能是句号。
一些真正的领袖人物,主要是做决定,也就是定的能力要强,过多地给别人提出问题而自己没有答案,经常无法面对危机。在和平年代,大家有空认真讨论,使用集体的智慧,做出慎重的决定,但战争中就能允许这样过多给别人提出问题,自己却没有主张。他们如果提问题也只是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再给答案。大家可以从毛泽东、邓小平这样领袖讲话中感受得到他们风格的共同之处是语句较短,大部分都是句号。他们两位相比,邓小平的句号更多,句子更短,而毛泽东的句子略长,问句也多一些,但他的问句都是设问,比如“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意见代表了诚恳的态度,是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可以产生人格魅力,不拖泥带水,有主见,有独立人格,如果新颖则更可以征服人。
有人说,领袖不应该多用感叹号吗?在中国肯定不是这样。中国人的性格内敛,过多的用感情色彩的呼吁、调动,在中国多不太适合。中国人说话是一是一,二是二,用讲话的内容打动人,而不是用语调和语气来征服人,只有宣传家和带有煽动色彩的人才会经常使用感叹号。
那些欲言又止的人,多做不了大事。他们吞吞吐吐,表现了对判断的犹犹豫豫,他们或者是没有独立的见解,或者是缺少准确完整的思考能力。这样的人别人会跟着他走吗?不敢跟他走,因为这样的好像还在摸索,没有拿定主意。我们把这样的语气较重的人是在使用省略号。
还有一些人故作悬疑,搞了一些冒号的语言,且等下次分解或者是说半句留半句,搞成了逗号或者分号,让人觉得此人不可信赖。不可信赖的人能够做领袖吗?肯定不能,不然等于把自己的性命和未来交给了风险。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是不是这样?如果基本上是这样的,请大家学习使用句号,即多用肯定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沉默,也不要太权术性的表达,诚恳总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