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涨价对不对?
(2022-04-10 01:32:49)
标签:
发展模式文化财经 |
分类: 消费批判 |
商店涨价对不对?
才早晨九点来钟,就听到楼下的大门“咣、咣、咣”被人使劲的敲响,非常的响,外边还有一个女士的声音,问“有人吗?有人吗?”因为我妈妈有点耳背,她在一楼,没有做出反应,我就在楼上大声说,“稍等一下”。我正要下楼的时候,大门口又“咣咣咣”地传来了敲门的声音,那声音很急迫,我打开了大门看到了一位50多岁的妇人,我说,什么事情,她说你们家今天有没有去做核酸检测?街道紧急通知,要做核酸检测。
在她到来之前,我们家的微信群里已经讨论了一番,看到我儿子还有我太太曹老师,他们都在说今天要在各自的小区进行核酸检测,原因是广州出现了阳性的病例。早晨还没有起床,就听到楼下传来很嘈杂的声音,有很多人在小区院子里大声说话,这是平时很少听到的。不久又听到有喇叭的,声音好像是重复的播报,仔细听才觉得好像是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小区的每个居民都要到楼下的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我们单位也开始发通知,要求务必今天要做完核酸检测,周一上班时没有48小时的核酸检测,不能入校。看来,这是广州,也可能是天河区的统一行动,因为在我们小区对面的圆村二横路的发现了一例阳性患者,他有可能带来一批无症状感染者。
上海的疫情让中国可以再一次进入了高度紧张的状态,广州出现了几例阳性病例,而且几乎同时出现的,据说检测出的病毒有了新的变异,还是不同的传播途径,所以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不然的话,广州变成了第二个上海,对中国的伤害就太大了。
有人说上海出现疫情大面积的扩散,主要的原因是无症状感染者觉得没有症状,宁可在家中睡觉,也不去做核酸检测,导致了大面积扩散。这一教训广州必须要汲取,就是严格要求每个人都要在同一天做完检测,无一漏网。
昨天我已经说过,这个学期我已经做了五次核酸检测,今天是第六次,我和其他人一样已经习惯做核酸检测了。我们是广州人,老老实实地做人,我觉得我们这个小区其他人都表现出很配合,让检就检,反正时间也不会占用太多。但是中午当我太太从假日半岛回来,我们一起去检测现场时,发现那队伍真够长的,人排的也太密,向前移动的很慢,我们俩决心不在那里等待,先回家睡觉。
下午4:00的时候看微信群里有人说,人不太多了,20分钟左右就可以做完。我猜也是这样。因为中午的时候,护士们要轮班吃饭,所以工作人员会减少,后来听说,那时他们排了一个小时。我们用了20多分钟就检测完成,我们出来的时候发现队伍排的又比较长了,可能大家听说人少了,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人来的又多了。
做完了核酸检测,就顺便去了超市。我是为了观察一下在这样应急的状态下,超市是不是被买空了,而我太太曹老师她去的目的是因为要找点蔬菜晚上吃。我以为超市里没有菜,到后发现超市里菜很多,但同时人也很多,结算的队伍排也很长,每个人手里拎的篮子都是满满的,好一幅繁荣的景象。不过两个柜台同时结算,队伍很快就向前移动,我们也没有等太久,就从超市里出来了。等出来一看账单,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都贵了,回忆一下,发现所有的菜都没有标签,这与平常不大一样。分析起来估计有可能是超市在中午的时候补了菜,上午进的菜应该在中午之前全部被抢光了,下午进菜来不及做标签。微信群上说其他地方也在抢菜,还有人说今天是核酸日和抢菜日。
看到我们楼下的超市菜却很多,我一下子有了百感交集的感觉,觉得广州还是比上海强,广州不仅疫情管理的好,对疫情的严重性估计的比较足,措施也比较到位,连蔬菜这些与疫情有关的事情都考虑到了。毕竟广州有一个钟南山院士,这可是全国的抗疫宝贝,广州有这样的行动也不算太奇怪,相反如果没有做好,可能就解释不通。
发现价格比平时贵了很多,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在应急或者是临界应急的状况下,蔬菜已经被抢购一空的情况下,应该保持平价出售,还是涨价销售?
许多人用一个成语来表达他们对此的不满,称其为乘人之危,认为这家超市投机获取,发国难财。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不可以平价出售,而是要适当的涨价。尽管我们家买的也贵了一点,我仍然认为如此,而且我们家与日常购买一样多,没有囤积购买。
在应急的状态下,在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议论经常会放大疫情,讲一些故事,用于引起人们的恐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去抢购蔬菜,结果是来得早的人家里囤积很多,来的晚的人家里没有办法得到蔬菜,造成了人为的苦乐不均。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第一是想办法在供应链上迅速组织,保证能够跟得上供应,第二就是适当的涨价。适当的涨价,限制不太需要却以个人安全为理由为自己家多一些储备的行为。这种涨价不仅合理,而且还可以减少这个社会的恐慌,因为人人都有储备,心理上不会有太多的恐惧。
商家在此时会赚些钱,但也不是一件太坏的事情。试想在这种紧急动员供应链的情况下,菜农必须要加班加点,这一成本谁来承担呢?肯定是商家,万一组织不起来呢?商家要承担一些风险。何况商家有利润,却可以让多数家庭有安全感。
遇到这样的应急现象,人们多会恐慌。我们楼下六楼有一对九十几岁的老夫妻,晚上我倒垃圾时遇到他们两个人去超市里买了两袋子米和面。他们用送货车,搬到电梯的时候,老夫人掉头还车,让她老公把两袋子东西送上电梯。他们真的厉害,这么大年纪还这么拚。我和产相识的老张在电梯旁边聊天,他看到后说,张老师,你上楼吧,正好把东西给老人家送到门口吧,我说好,估计这两袋的东西,两位老人家会吃好久。我没有问他们价格,但是估计是平价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