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方俗语比古文还难懂,联想到其他
朋友,你能读懂下面这段地方语言的对话吗?这是我们津南沧北一带有着“原生态”味道的语言。
“你跟他说准了吗?再砸打砸打。”
“嗨,我看闹一归其,也悬。”
“为嘛。”
“他是个乌鲁尤,有一回犯事差点排了。”
“你再根细根细。”
“那项活究地咱就没给人家弄好。”
“唉,灭了非得崴了。”
这段话要是让本地人听,马上就明明白白。这段话难懂的地方就在那八个划横线的俗语。待我一一道来,【砸打砸打】就是平时说的“落实落实”“进一步谈谈”等等。【闹一归其】就是“最终结果”“最后结局”。【乌鲁尤】就是做人不地道,说话云三雾四,总之,不是好人。【排了】用枪把人打死。【根细根细】就是“再进一步打听打听,调查调查”。【究地】就是“地面”【灭了】就是“最后”“末尾”。【崴了】就是“麻烦了”。
明白了这几个俗语,就好懂了。这段话的意思是:几个装修工,干了一项活,地面没给人家处理好,担心房主扣加工费,让一个熟人去打探一下。结果一打听,原来房主不是什么好人,有一回差点让枪打死。装修工只能无可奈何地哀叹,最后结账,非得麻烦了不可。
由此联想到文言文,我们做个假设,是不是在古代文言文就是当时的口语呢?文言文记录在竹简上,改变不了了,然而,人们的口语一直在变化。不变化的竹简文字,和不断变化的日常口语,慢慢的就渐行渐远。到了现代,日常用语和书本上的文言文就彻底分开了。我们只有依靠注释来读文言文了。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再过两千年,到那时,现在的书籍报刊,是不是也成了晦涩难懂的古文呢?也许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