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群姓“昃”的人,原来是朱元璋的子孙
在山东淄博市博山城西部,有一个“昃(ze)家庄”,从这里繁衍出来的昃姓子孙很多,大多生活在博山一带。
自宋出现《百家姓》以来,到以后产生的《续百家姓》,都无昃姓。由此可知,昃姓产生的历史很短。
据博山昃姓老人说,他们是明朝皇室的后裔。曾先后有三位宗室亲王分藩青州。其一为齐王朱榑,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洪武三年封,洪武十五年就国,建文元年,以谋为不轨,废为庶人。永乐元年,诏复其国,又因骄纵不法,于永乐五年被废,宣德三年赐死,后世子孙居南京。清代青州学者李文藻曾著有《齐藩录》,惜已失传。其二为汉王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永乐二年封,令他之国云南,高煦觊觎东宫,以偏远为由,拒不赴国。永乐十三年,改封青州,亲王府及世子府已建,仍迁延不就,益行不法,永乐十五年,徙封乐安州,宣德元年八月,因谋犯被逮至北京,废死西内。衡王是明代、也是整个封建社会封藩青州的最后一个王爵。明宪宗朱见深第七子朱祐楎,于成化二十三年被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三月就藩青州,传六世七王:恭王朱祐楎,朱祐楎子庄王朱厚燆,朱厚燆子康王朱载圭,朱载圭弟安王朱载封,朱载封子宪王朱常庶嗣,朱常庶子朱由棷。前后共一百四十余年。清兵入关后,青州府的衡王子孙四散逃亡,主要的一般逃到莱芜境内的“坡庄”一带。他们在“坡庄”听到,“坡庄”的庄名是因为太阳落坡而得名的传说,痛苦的预感到大明王朝就要灭亡了。即取《千字文》中“日月盈昃”一句,改朱姓为“昃”姓。“昃”字本义,据《说文解字》是:“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西下落坡的意思。取昃为姓,既改姓避祸,又寄托了对朱明王朝的哀恋。
这只是个传说,是否真实?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特此说明)(本文已收录到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