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诲我们:六条修身的原则
(本文已被收录到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
修身,要是用文词说起来,可就麻烦了。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
你看看,说起修身来,啰啰嗦嗦的很麻烦呢。其实,平时我们老百姓,尽管弄不懂这些名词,就用那些常说的“大白话”“通俗话”,也是在“修身”。“这小子说话不算话,不是个东西!”“如果不孝顺,那一定不是好人!”“ 整天花言巧语、挤眉弄眼的人,心底一定不善良!”......。这些大白话,在《论语》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句子。
孔丘孔二爷创立的儒教,实实在在的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孔二爷的思想,已经融化在人们的血液中,不知不觉地落实在行动上。就连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说起孔二爷的儒教来,那也是一套一套的。
本人觉得,孔二爷的儒教修身,比不上老子的自然人生。《老子》第十章叙述的“修身六原则”,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有很大的启迪,下面一条条道来:
(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用白话表达就是:“身体与精神合一,能做到不相分离吗?”
做到这一条,很不容易啊。我们很多人常常精神与身体分离,你看看,有的人官迷,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的想当官,其实,他自己的本体,并没有当官的素质,即使是当上了,也是活受罪,这不就是“精神与身体相分离”吗?还有的人过度劳作或锻炼,结果把身体都弄出病来了,自己的本体受不了自己精神的折磨,这不就是“身体与精神相分离”吗?
(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用白话表达就是:“专精守气、以致柔顺,能像无欲的婴儿吗?”
能做到这一条,我们的心情该是多么舒畅啊。婴儿的状态是无忧无虑,无欲无争。再看看当今的人们,整天没完没了的“气”,看到不平事有怒气,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有怨气,遇到不顺利的事烦气,无可奈何之时叹气。根本就见不到一点“柔顺”之气,气,可是人体的根本,有句话“百病都从气上得”,让我们牢记老子的话“ 专气致柔”吧!
(三)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用白话表达就是:“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做到没有瑕疵吗?”
老子把我们心灵深处比作一面镜子,修身就是把这面镜子擦拭干净。往往我们根本就擦不干净,甚至污垢重重。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想改正,明明知道自己有很多弱点缺点,就是不想改正。看来把心灵的这面镜子,擦拭的没有一点瑕疵,干干净净,很难呢!
(四)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有的本子“为”为“知”)
用白话表达就是:“爱民治国,能做到自然无为吗?”
老子在这里,是专门对统治者说的,一个个大权在握的王侯们,口口声声“爱护臣民”呀,“精心治理国家”呀,其实,他们无时不刻地扮演者牧羊人的角色,手握鞭子,不断地抽打着脚下温顺的“羊群”,吆五喝六的指挥着“羊群”的走向。真要是做到自然无为,无为而治,那将是百姓的最大幸福啊!
(五)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用白话表达就是:“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
老子真是有先见之明,看看现在的花花世界,很多人都被诱惑的不能自己,眼睛看到的是,美女酷男,花枝招展;耳朵听到的是,靡靡之音,嗲声嗲气;鼻子嗅到的是,香水袅袅,佳肴味美。哎呀,哪个人能够守得住自己心里的一方宁静,甘居柔雌呢?难哪,太难了!
(六)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用白话表达就是:“通晓四方,能做到自然无为吗?”
明白四达、通晓四方的人,一定是个有才能、高智商的人,这样的人,都耐不住寂寞,有机会就想露一手,显摆显摆;这样的人要想让他“自然无为”,那真是太难了。如若做到了,那就是一个城府很深,韬光养晦之人啊。
老子提出的这“六条修身原则”,标准很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不是有那么句话吗?“高标准,严要求”,是啊,就是要向高标准看起。如若能做到这“六条修身原则”,那一定就会生活在一个舒适惬意的状态之中。
(本文参考了任继愈先生,陈鼓应先生的注释本子)
2009.11.21.写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