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用日常用语注解也许更准确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您会感到很滑稽,古文的注释,往往都旁征博引的向更久的年代考证,怎么会向现代的日常用语求答案呢?新鲜吧,待我慢慢道来。
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古人保留下来的东西,除了实实在在的文物,传抄的书籍,还有什么呢?我觉得还有一样东西和古人有联系,那就是人们的语言,我们的语言,应该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也许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代的东西还有不少,对古文的注释或许大有裨益。
近日读《老子》三十章,其中有几句话: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任继愈先生的译文是:
成功了不要自高自大,
成功了不要夸耀,
成功了不要骄傲,
成功了要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
成功了不要逞强,
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老。(选自1978年版的《老子新译》一书)
其中我和先生有分歧的译注,就是“不得已”三个字,我觉得,在平时的民间话语中,经常用到“得已”。(注意:口语“得已”和“得意”不是一回事)
例如:“这两年老张混得不错,事事得已。”
“李老伯的儿子在市里很有出息,当了官,出了名,李老伯很得已。”
“老刘今年得已了,收的粮食大囤满小囤流。”
如此说来,“得已”就是称心满意。“果而不得已”中的“不得已”,不能理解为现代的词“迫不得已”,要把“不”和“得已”分开来。“得已”一词,经历了两千多年,仍然鲜活的存在于人们的口语中。那么,我认为“果而不得已”的译文是:成功了不要称心满意。
以上就是我这个粗通文字的人,斗胆向大学问家提出的质疑。各位见笑了。
(本文已被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草根名博大讲堂栏目采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