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易经》难懂”这一说法的诌议
(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
,新浪草根名博大讲堂栏目选用)
《易经》是中国周代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易经》。易经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易经》的词语。有人说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易经》就诞生了,有人说《易经》的诞生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每逢提到易经,人们就会说,那是一部晦涩难懂的书。作为初学者,往往读了半天如坠云烟。也是,就连很多易学专家的注释,很多都大相径庭。例如:
“蒙”卦六三爻的爻辞: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高亨先生的注释是:勿举行娶女之事,娶女但见陪嫁之金,而女之夫将有丧身之祸,无所利。
闻一多先生的注释:夫疑为矢,把“见金夫”断为一句,金夫乃金矢,即铜矢,不有躬即没有弓,有矢无弓不能射,故无攸利。
金景芳先生认为:金,是美好的意思,金夫乃由所指,金夫是“九二”爻。
作为初学者,面对名家们的纷纭解释,更是一头的雾水。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这个初读《易经》的人,今天斗胆也做一下猜想。
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原文,也许在当时,凡是识字的人,都能轻松地读懂。只是过了几千年之后的人们,读起来很费劲了。
古人开始写字,是以甲骨为纸,以刀为笔进行刻写,是多么的艰难不容易呀,即便后来用竹简,也是非常不方便。那就尽量的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完整的内容。那么就让我联想到前几年家里有急事到邮局拍电报,拍电报是按字要钱的,人们为了省钱,就尽量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完整的意思。例如:家里爷爷病重,要千里之外的孙子,赶紧回来,并带当地的名贵草药人参。那么就要拟一份简洁电报稿,“爷病,带参归”,这样把可有可无的字全都省掉了,没有必要加称呼,因为收报人收到电报就明白了,也没有必要写速归,写一个“归”字便可,爷爷病了要赶紧回来那还用说吗,也没有必要写病的很重,小病小灾的会给他发电报吗。很多时候,由于情况特殊,用词特殊,发出的电报,只有收报人明白,别人是读不懂的。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觉得不好懂,是不是也有类似拍电报的情况。再加上古文的一字多用,语言习惯,通假字等原因,今天读起来就很困难了。所以对《易经》中那些难懂的个别句子的争议,也许永远存在下去。
“蒙”卦六三爻的爻辞: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我也来解释一下,先去掉标点,因为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的,我的解释是:不用娶这位有钱的女人,很快有一位有钱的人出现帮助你,你无须劳作,这样的女人娶回家没好处。
以上乃本人之诌议,请博友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