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阅读系列文章之五
婴幼儿识字有3个先后规律
(何振/文)为什么文字换个地方孩子就不认识了?
婴幼儿刚开始读书识字的时候,不管孩子年龄多小,或多或少都会认识些汉字,可这些文字“搬家”后(换个地方)孩子却不认识了,如“木头”“飞黄腾达”在卡片上认识,书里出现时就不认识,或是把“木头”
“飞黄腾达”拆开出现在别的书里孩子却不认识了。更奇怪的是“电视机”3个字贴在电视机上宝宝认识,这三字挪个地方贴在墙上孩子就不认识了,几天后在墙上也认识了,再挪个地方写在本子上或在书里时,宝宝又不认识了。如此现象估计家长都有经历。
婴幼儿识字过程出现的这一现象里面具体包含的就是婴幼儿识字的3个先后规律,我称之为三先三后:
一,先整体,后部分。
婴幼儿识字时是凭印象,象拍照一样把整块一起记下来,如“飞黄腾达”他认识,但折开单个字就不认识了。解决这一问题只需要多读和等待就可以了,读“飞黄腾达”四个字时,用手指一个一个字点着读(比正常的语速慢一点,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慢会失去读书的节奏感),包括给婴幼儿讲故事时,有意识的用手指指着图画和文字来读,能有意识的引起孩子注意。这样能大大缩短由整体到部分的时间,婴幼儿认识单个字的能力与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二,先记忆,后理解。
婴幼儿有一种识字能力与成年人不一样,他可以记住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但成年人就很难。如很多小孩会背古诗、三字经、论语等,包括能准确分别六、七十个汽车车标和100多个国家的国旗等等,即使他不理解,不知道他认识的事物有何意义,但他一样可以记住。他具有成年人不具备的非凡的记忆才能。象“飞黄腾达”4个字他不理解,他也一样能识记下来。
孩子不理解文字和故事的意义不代表孩子不是学习和没有意义,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正是这些我们看不起眼的没有意义的事不断堆积中形成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书谓读得多,自不待解说”,只要读得多,不需多作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自然会理解。
三,先模糊后清析。
第一条讲到,孩子认识事物是从整体到部分,“飞黄腾达”4字整体时他认识,对里面单独的文字部分不认识但会有模糊的印象。随着认读的次数多了,里面单独的文字就会变得清析,时间久了就会认识。这就是由模糊到清析的过程。
理解上述三点,当孩子出现文字换个地方就不认识的问题时,你就不会困惑。这时,你唯一需要做的是多读和等待。
你只需多给孩子读和讲故事(孩子认识的文字会经常出现在各种图书中),重复次数够多时,孩子会自然而然的认识单个字,出现在任何地方都能轻松认读。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就会自然完成由整体到部分,由记忆到理解,由模糊到清析的过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