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顾彬先生辩诬(五)
(2014-03-10 16:44:08)
标签:
公道话莫言也端的妄言关于 |
五
为了彻底贬低和否定顾彬,刘再复简直到了完全不顾事实的程度,简直到了他所说的“以妄言代替事实”的程度。
刘再复说:“如果顾彬先生能进入问题或带给我们一点问题气息,那我绝对会洗耳恭听。可是,恰恰相反,顾彬的通篇发言却功夫在诗外,滔滔不绝的是他和高行健如何交往、交恶,是 ‘金钱收入’、‘版权费’、如何‘没拿一分钱’等等,热衷的全在人事琐事,而非文学。对于这种连‘一分钱’也耿耿于怀的小聪明,我历来没有敬意。相比之下,高行健与莫言均比他‘傻’得多,‘浑沌’得多。高、莫两人只醉心于文学,全然不懂‘收入’算计,对人际交往很不开窍,难怪要得罪顾彬这种精细人、精明人。”
且不说顾彬是不是真的没有“带给我们一点问题气息”,单就他所谈的“人事琐事”来讲,也并不见得毫无意义,———要知道,鲁迅对自己的稿费和版税,也是要斤斤计较的,毕竟他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也要有可避风雨的住所。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高行健、莫言也未必就像刘再复所说的那般“纯粹”,那般“只醉心于文学,全然不懂‘收入’算计”,———事实证明,那种所谓的“高尚的人”,所谓的“纯粹的人”,所谓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人们制造出来的话语幻象而已。
刘再复不仅从人格上彻底否定顾彬,而且还将他的学术研究贬得一钱不值:“许子东辩护的理由是他还写过一本《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史》,此书我读过,唯一的‘特色’是对高行健信口雌黄了好几页,其余的全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写文学史是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流行的学术捷径。实际上是一种权力书写,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历史版本。聪明的顾彬也拼凑个可在大陆通行的版本。可惜与中国学人所写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如陈思和、洪子诚等所著的文学史)相比,水平相去十万八千里。”在这里,刘再复的判断,不仅缺乏对事实最起码的尊重,而且必欲从人格上置对方于死地。什么“信口雌黄”啦、“老生常谈”啦、“聪明”啦,“拼凑”啦,简直就一堆烂污、一无是处嘛。
固然,作为一个外国人,顾彬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分析中国作家、解读中国文学,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难免有语言和文化上的隔膜。例如,一个中国人阅读茹志鹃的 《百合花》,是很少提出到底谁爱谁的问题的,因为,小说所写的两性之间朦胧的好感以及由此而起的害羞的感觉,中国人读来,都有一种特别心领神会、心照不宣的感觉。然而, 《百合花》 里的事象,对顾彬这样的外国人来讲,却是费解的,所以,他才会问: “问题是,这里究竟谁爱上谁?作者说,这个故事写的是没有(实现的)爱情的爱情。但是,新媳妇为什么要看上通信员呢?难道是因为已经结了婚、所以怀着其他的希望?”唉!问题固然不那么简单,但也没那么复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说不清,无须说,也无须问。
然而,顾彬的这部文学史,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即使与某些中国著名学者编写的文学史相比,也并没有差到“相去十万八千里”的程度,彼此相去,顶多也就三四米远吧。就我的阅读印象,一个外国学者能把中国文学史写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比较起来,有一点倒是顾彬的文学史独擅胜场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为我们提供中国学者无法提供的判断和信息。例如,瓦格纳对中国“调查小说”的命名、高利克对巴金小说的分析、莫宜佳对 《围城》 的研究、亨德里斯克对茹志鹃的研究,都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鲜的信息,而顾彬自己对冯至与德国文学关系的梳理、对萧红小说的评价、对张贤亮和高行健的“老一套”女性观的批评、对阿城小说主题的阐释等,则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包含着很有意思的独到见解。
在这部文学史里,顾彬援引了德国学者危令敦对莫言小说的质疑,同时陈述了自己对莫言的理解和批评:“自然,这种忽而正面、忽而负面的对于党员的看法,可以看成作者为了自我保护使的巧妙招数,可是作者为什么在描述暴乱者时,不管他们是男还是女,都极其夸张地偏爱以粗俗污秽(skatologisch)为手段呢?粪便、尿和臭屁似乎就构成了中国农民。
中国总是批判欧洲对她的错误呈现,如果允许我们把这个时髦批判掉转过来,则中国当代文学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即中国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是否就被‘如此’地正确呈现了出来?”针对莫言的创作,顾彬准确而尖锐地发出了自己的质疑:巧妙的平衡术,严重的恋污癖,对农民生活的并非“如此”的叙述,——如此尖锐的判断和批评,你在那些处于“十万八千里”的另一端的中国学者的文学史里,能读到吗?为了写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顾彬花了很大的精力,涉猎了很多的资料,从那份长长的《参考文献目录》,你就可以看出他的认真不苟的治学态度。也就是说,顾彬绝不是随随便便写了这么一部文学史出来,也绝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刘再复在《驳顾彬》里说:“西方的真学者(不是伪学者)有两个最基本的学术品格:一是尊重事实,不妄言妄说;二是只进入问题,不作问题之外的人身攻击和琐事炒作。”这应该是世界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所有学者的学术品格。那么,根据这样的学术品格,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个“尊重事实”的判断,就应该是:顾彬的这部文学史并不那么差。我们要为顾彬说句公道话,要为他辩诬。
为了彻底贬低和否定顾彬,刘再复简直到了完全不顾事实的程度,简直到了他所说的“以妄言代替事实”的程度。
刘再复说:“如果顾彬先生能进入问题或带给我们一点问题气息,那我绝对会洗耳恭听。可是,恰恰相反,顾彬的通篇发言却功夫在诗外,滔滔不绝的是他和高行健如何交往、交恶,是 ‘金钱收入’、‘版权费’、如何‘没拿一分钱’等等,热衷的全在人事琐事,而非文学。对于这种连‘一分钱’也耿耿于怀的小聪明,我历来没有敬意。相比之下,高行健与莫言均比他‘傻’得多,‘浑沌’得多。高、莫两人只醉心于文学,全然不懂‘收入’算计,对人际交往很不开窍,难怪要得罪顾彬这种精细人、精明人。”
且不说顾彬是不是真的没有“带给我们一点问题气息”,单就他所谈的“人事琐事”来讲,也并不见得毫无意义,———要知道,鲁迅对自己的稿费和版税,也是要斤斤计较的,毕竟他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也要有可避风雨的住所。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高行健、莫言也未必就像刘再复所说的那般“纯粹”,那般“只醉心于文学,全然不懂‘收入’算计”,———事实证明,那种所谓的“高尚的人”,所谓的“纯粹的人”,所谓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人们制造出来的话语幻象而已。
刘再复不仅从人格上彻底否定顾彬,而且还将他的学术研究贬得一钱不值:“许子东辩护的理由是他还写过一本《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史》,此书我读过,唯一的‘特色’是对高行健信口雌黄了好几页,其余的全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写文学史是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流行的学术捷径。实际上是一种权力书写,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历史版本。聪明的顾彬也拼凑个可在大陆通行的版本。可惜与中国学人所写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如陈思和、洪子诚等所著的文学史)相比,水平相去十万八千里。”在这里,刘再复的判断,不仅缺乏对事实最起码的尊重,而且必欲从人格上置对方于死地。什么“信口雌黄”啦、“老生常谈”啦、“聪明”啦,“拼凑”啦,简直就一堆烂污、一无是处嘛。
固然,作为一个外国人,顾彬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分析中国作家、解读中国文学,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难免有语言和文化上的隔膜。例如,一个中国人阅读茹志鹃的 《百合花》,是很少提出到底谁爱谁的问题的,因为,小说所写的两性之间朦胧的好感以及由此而起的害羞的感觉,中国人读来,都有一种特别心领神会、心照不宣的感觉。然而, 《百合花》 里的事象,对顾彬这样的外国人来讲,却是费解的,所以,他才会问: “问题是,这里究竟谁爱上谁?作者说,这个故事写的是没有(实现的)爱情的爱情。但是,新媳妇为什么要看上通信员呢?难道是因为已经结了婚、所以怀着其他的希望?”唉!问题固然不那么简单,但也没那么复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说不清,无须说,也无须问。
然而,顾彬的这部文学史,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即使与某些中国著名学者编写的文学史相比,也并没有差到“相去十万八千里”的程度,彼此相去,顶多也就三四米远吧。就我的阅读印象,一个外国学者能把中国文学史写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比较起来,有一点倒是顾彬的文学史独擅胜场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为我们提供中国学者无法提供的判断和信息。例如,瓦格纳对中国“调查小说”的命名、高利克对巴金小说的分析、莫宜佳对 《围城》 的研究、亨德里斯克对茹志鹃的研究,都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鲜的信息,而顾彬自己对冯至与德国文学关系的梳理、对萧红小说的评价、对张贤亮和高行健的“老一套”女性观的批评、对阿城小说主题的阐释等,则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包含着很有意思的独到见解。
在这部文学史里,顾彬援引了德国学者危令敦对莫言小说的质疑,同时陈述了自己对莫言的理解和批评:“自然,这种忽而正面、忽而负面的对于党员的看法,可以看成作者为了自我保护使的巧妙招数,可是作者为什么在描述暴乱者时,不管他们是男还是女,都极其夸张地偏爱以粗俗污秽(skatologisch)为手段呢?粪便、尿和臭屁似乎就构成了中国农民。
中国总是批判欧洲对她的错误呈现,如果允许我们把这个时髦批判掉转过来,则中国当代文学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即中国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是否就被‘如此’地正确呈现了出来?”针对莫言的创作,顾彬准确而尖锐地发出了自己的质疑:巧妙的平衡术,严重的恋污癖,对农民生活的并非“如此”的叙述,——如此尖锐的判断和批评,你在那些处于“十万八千里”的另一端的中国学者的文学史里,能读到吗?为了写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顾彬花了很大的精力,涉猎了很多的资料,从那份长长的《参考文献目录》,你就可以看出他的认真不苟的治学态度。也就是说,顾彬绝不是随随便便写了这么一部文学史出来,也绝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刘再复在《驳顾彬》里说:“西方的真学者(不是伪学者)有两个最基本的学术品格:一是尊重事实,不妄言妄说;二是只进入问题,不作问题之外的人身攻击和琐事炒作。”这应该是世界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所有学者的学术品格。那么,根据这样的学术品格,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个“尊重事实”的判断,就应该是:顾彬的这部文学史并不那么差。我们要为顾彬说句公道话,要为他辩诬。
前一篇:为顾彬先生辩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