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李驰:由于游戏规则不同,导致了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追求不同。因此我们并不需要一直待在二级市场里;况且我们投资的方向一直都不仅仅是二级市场,可以是任何赚钱的投资品种,我们的底线是绝对不能输钱,投资高估值的好公司并不能保证一段时间内不输钱。
现在安全边际比较高的就是像巴菲特那样自己开企业,他的以色列企业在大连新开了厂,等于投资了市盈率非常低的优秀企业。至于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去国内未上市企业里寻找一些市盈率低但未来有望高增长的企业进行投资。
Value:投资其他领域面临一个能力圈的限制,如果低市盈率而有望高增长的企业多数分布在你不熟悉的领域比如高科技行业,该如何处理?
李驰:不熟悉就不去做。
就高科技行业来说,只有实验室里的高科技让人弄不懂其商业价值,但一旦成为产业,就一定可以熟悉和弄懂。比如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主要就是做网上商业中介,收取中介费。如果在5年前投资人就将它弄得非常明白,那么这项投资将非常赚钱。
至于怎么弄懂,只有终生学习。真正弄不明白的,也只能放过。
Value:现在很多人去做海外新兴市场比如越南、印度等国家投资,你们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李驰:我弄不明白,也不会去。好在我们国家就是金砖四国之一,何必舍近求远去搞自己弄不懂的东西?巴菲特在绝大多数投资生涯里只投资美国市场,也没影响他发大财。
Value:罗杰斯的新书《中国牛》对中国市场有很多积极看法,你怎么看?
李驰:这本书里的道理我相信一定会非常正确。但这本书会不会变相害了一些人,不好说。他三年前的<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中文版)是我做的推荐序,那时候才是静心读书和研究投资对象的大好日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2000年,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在美国热卖,书里讲的道理真的是非常正确,但却害了很多人。因为这些读者听信了书里的建议大胆去做投资。很多人买了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科技股,不仅没有发财,而是不多久就在全球科技股股灾中输光了。
全球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都有种买贵不买便宜的趋势。原来国内大企业,那么便宜,还要再低价到国外上市,为什么呢?因为国内没人买,条件再优惠也极少人买。中石油1块多卖出去给了国外的一级市场投资者,很多银行以单位数的市盈率或一倍多的净资产卖出去。现在市场热了,这些企业又回国内上市,价格高达几十倍市盈率,还有很多人抢。
人性自有证券市场以来都没有任何变化,甚至几千年来都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市场里从来没有新鲜事。市场里的参与者从恐惧到贪婪,什么时候情绪会突然变化,变化幅度有多大,是非常难以判断的。这就跟天气预报大多数情况下都较准,偶尔也有完全预报不准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
现在此时在热闹市场里再看多中国,方向绝对也没有错,但如何应用到投资操作层面,是件非常考读者智慧的事。
Value:美国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一些大银行比如花旗、摩根大通等市值出现大幅下降,有的PEG只有1.4,现在如何看待这类金融股票的价值?
李驰:表面看起来便宜的价格,可能并不一定低。美国经济如果未来几年进入衰退周期,那这时的PEG无论是多么低可能短期都是高的。与之不同,中国市场的市盈率很高,但是经济增长确实很快,因此PEG可能也并不是特别高。
况且短时间内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好多情况并不能简单判断,可能出现相当长时间内PEG高了继续高,低了再低的情况,很多做高杠杆投资的人因此死得很惨。20世纪80年代,日本市场的市盈率很高,很多人认为它会领先于其他市场先跌,但事实不然,它那时偏偏一直涨,下跌最早的却是美国市场,结果赌日本先跌的杠杆投机者迅速输光。
还有现在中国市场的同股不同价现象。内地和香港两地的股价相差不少,但并不表示内地会立即和香港股价接轨。香港前一阵狂涨,现在又大跌,价格差距又扩大了。2001年的B股井喷行情也有类似情形,短期内甚至个别B股价格超过了A股,但好景不长,随后几年两者的差距又变得非常大。
中国市场的现状比较特别,是特殊的市场制度设计造成了在正常市场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同股不同价现象。也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用自由市场通用的理论简单地解释中国市场。
Value:你认为这种现象何时可以得到消除?
李驰:如果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成为国际上的自由流通货币,A股市场可以融券沽空,那么这种同股不同价现象一天就能消除。但在目前条件下,很多不正常现象需要时间来慢慢消除。
我们不会消极等待市场估值缓慢变低的过程,我们也会在不同市场寻找可以安全投资的对象。
Value:你以什么标准去寻找投资对象?
李驰:行业地位。去寻找在一个行业里处于优势地位,又有行业历史的企业。
Value:但现在这样的企业价格也很高了。
李驰:价格高低是相对的。如果严格按照四折的价格去买好东西,那么现在确实没什么好买,不需要进行研究。如果放松一点标准,那么买六折、八折的东西总比在二级市场上买几倍价格的要好。
因此,我们绝对不会去目前的二级市场追高。
Value:巴菲特也经常追高啊。
李驰:什么叫追高?我的理解是投资那些尽管股价持续上涨,但市盈率却不断降低的好企业并不叫追高,比如我可能会去买10年后股价涨到200块、市盈率却低到12倍的万科。但现在的高市盈率万科,我不会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