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小组 组员:钱
莉
文学第一课:提升级别,学以致用
今天是文学课的第一课,虽然在清心课时已听过山长对【西西里人】开头这一段的讲解,将错综复杂的悬疑剧情条分缕析地解读出来、将文字背后的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地诠释,让人顿时豁然开朗,也彻底颠覆和重建了我对小说的认识。然而今天再次听一遍同样材料的课程,山长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听罢完全没有重复的感觉,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山长的广博精微、自己的浅薄粗糙,也更深地认识到学堂文学课的重大价值,因此非常感恩有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
一
开宗明义:文学课的重大价值;
山长说学堂的文学课是一个比表演课更加综合和高级的课程,也是一个万能课程,教出来的人会是中国做事非常厉害的一批人、还可以当导演、当小说家、做演员等等,一年后这批学生将会彻底秒杀1.0,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的确是所言不虚。虽然学生们目前年龄比较小,阅历尚浅,回答山长的问题也会错漏百出,但如果这样训练一年下来,将会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级别,真的难以想象他们到时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能做到这样,不是吹嘘和幻想,而是因为学堂的文学课的确具有这样的实力,而且仅仅是第一课就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具体而言,学堂的文学课能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呢?
目的一:
表演能力;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适应各种变化和要求,做到千人千面的灵活应对,也会显得非常的灵动有趣。在今天的课程当中,山长就很好地示范了这一点,时而像一个侦探启发大家解开疑团,时而像一个睿智的长者向大家传授做事心法,时而像一个擅长字斟句酌的文学家带领大家领略文字之美,时而又像一个演技精湛的演员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像一个导演指导学生进入各种状态。而这种能力在2.0身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假期中聪颖对我们的表演指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示范时,她能够很快地进入各种状态,自然而传神。点评时,一两句话简明扼要,直指对方之意。相比来说,我们在演的时候,则很难进入人物的意,就算了心有领会但身却不会传达,最终演来演去都是本色,功底之差距显著。本次假期,2.0带班会有更好效果、能得到学生强烈的拥戴,就不难理解了,她们跟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并不是因为年龄相近,而是强大的感受力和角色转换能力,因此能够跟学生非常和谐的互动、心心相印。这就是过去表演课训练带来的价值。
而文学课将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在没有模版模仿的情况下,让学生透过文字揣摩出人物背后的心理状态,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将角色传达出来。一方面,由于选用的是高级的文学作品,学生们将从以往对生活普通角色的表达进入到对更复杂人心人性的揣摩,对高级人类的表达;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是多变的,没有固定模版,对角色的创造将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生活中随景而变、随心而发,大大提高表演能力运用范围和级别。
目的二:
语言的掌控力,训练思维的精确性;检验一个作品是否优秀,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看能否对其进行删减修改。在山长的引导下,我们对小说第一段人物出场的描写进行了尝试,最终无功而返,这就像古人对于美女的一个评价:“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精简反映的就是思维的精确性。就像射箭一样,技术越精确,就越能射中靶心,实现目标。一般人则是思维的清晰度、尤其是准确度不足,拿做事来说特别是当应付比较复杂或是突发的情景时就会不知所措而导致自己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事倍功半,做了很多无用功,自己很累效果还不好。而思维精确性高的人体现在做事上,就是能够抓住核心,一剑封喉,措施简单但效果显著。在武功上,则是出手干净利落,毫不费劲就能将人打翻。要实现提高思维精确性这一目的,则可以通过语言训练来做到。
目的三:
语言的表现力,学会驾驭语言;俗话说:眼见为实。但通过今天的文学课程,我们却发现高级的文学作品能够实现电影所无法实现的目的,语言的表现力强于电影。比如说开头一段充满了种种悬疑和心理暗战,这些如果通过电影来表达的话,虽然说演员可以演出来,但观众却很难看明白。而通过小说文字的描述,三言两语就将丰富的信息传达出来,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场景也在头脑中一幕幕地浮现出来。当然,能做到这样,作者的语言功底可见一斑。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章、交流互动会有很强的画面感,更能传神和引人入胜,并能对读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预期的影响,山长的博文就有这样的特征。
目的四:
做事能力;文学是对生活的浓缩,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对作品中高级人类在处理各种复杂局面时的心理和思维状态的揣摩,通过模仿进入他们的心理状态,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式,并在头脑中应对各种虚拟的场景进行模拟做事。而传统的做事很厉害的人,往往是通过自己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拼出来的,在社会的竞争机制下虽然也能出现级别很高的人,比如说李嘉诚,但这样的几率是非常低的。一个成功者后面是更多的数不清的平庸者,而且很有可能一次错误的决策带来的失败就让他们再也爬不起来了,代价可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然而,文学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则让学生不需要通过自己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学习做事,而是通过模拟体验来学习,即便错了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改正也不需要任何成本,并且由于直接站在了高人的肩膀上,借鉴和学习他们的经验,自身心态和思维就会直接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将来面对生活中的任务,只要配合上良好的行动力,就自动拥有很强的做事能力。从机率上来看,几乎能保证100%的成材率,虽然个人之间的领悟力会有一些差距,但相对自身,通过这样的训练都会有很大的飞跃。这样独特的教学方式唯一的“缺点”就是对老师要求很高,目前的确只有学堂才能实现这一点。
总体看来,通过文学课,将全面升级学生的软件系统,成为更成熟的、让人望尘莫及的2.0。
二
第一课重点:向高级人类学习如何做事;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道出了读书人的无能、迂腐。十几年的体制教育让我们身上拥有了很重的书呆子气,不了解真正的生活和人性,很容易按照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做事。真正遇到危机拿不出像样的方案,平时生活中给自己埋下了隐患还没有任何感觉,这也是让山长对我们感到很无奈的地方。今天第一堂文学课,山长重点解读了以唐.克罗切和迈克尔为代表的高级思维人是如何做事情的,通过对比,也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粗糙、无知和莽撞。以下是印象最深的几点:
1
细致入微,滴水不漏;小说开头的片段描述了一小段接人的场景,接人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因此看的时候很自然就直接无视了。但通过解读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却反映了主人很深的用意和处世智慧。对于迈克尔的到来,为什么要派这些人来接他,在选择上有什么讲究?为什么要派三个人,一个人不就行了吗?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选择三个人各有各的目的,合在一起的安排则十分严密。比如说神父,他是唐的弟弟,他出场是因为由于这种亲近关系他作为唐的正式官方代表,这样的安排是表达唐对迈克尔的重视和欢迎。那么安东里尼,他的出现则有更多的讲究。首先,他是迈克尔的亲戚和朋友,跟迈克尔的父亲也很熟,他的迎接会让迈克尔的感觉很好。其次,他也是一个杀手,与迈克尔的身份一样,由于同气相求,这也会让迈克尔放下心中的戒备,更放松一些。这些都代表这唐对迈克尔的关照。第三,他还是吉里亚诺的人,他的出现能够让唐避嫌,消除可能存在的对他的猜疑。因此,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看似随意但背后却很复杂。最后是督察,唐让政府的人介入,全程参与这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清白感。通过这样的安排,照顾了迈克尔,也平衡了各方立场,让别人对自己无话可说。
从这样一个细节当中,可以发现高级别的人做事情非常的细致并深入人心,同时各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到,这也很像道家人的风格。如果每件事情都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排,人生是不可能不成功的。而我平时在生活中,很多细节是没有考虑的,即使会抓一些细节,但往往缺乏“心”,因此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另外,老子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高级别的人对于这一点有很深的认识,对于自己的生地、死地有很清晰的判断,因此会很小心地规避自己的死地,消除隐患,做出周密的安排,达到道家所说的“事无事”的境界。而我对于自己做事的生死之地即成败的关键,则比较糊涂,如果不是山长在后面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可能一件事情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清一后记:转郎咸平文章:中国人读书为何低俗化严重:希望我的文学课,能够让一部分中国人,提高一点阅读的品味:
“我们的图书跟电影市场品位低俗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中国人不读书。根据人民网的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一个数据,全世界年人均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年人均读64
本书,北欧年人均读24 本,欧美国家年人均大概读16 本。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韩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11
本,法国人、日本人年均读书8 本多,而中国人如果去掉教科书的话,每年人均只读1 本,可以说是全世界年人均读书最少。
更有意思的是,请各位再猜一下,中国大多是什么人在读书?答案一定令各位大跌眼镜,都是“90
后”的朋友们。例如前面提到的《小时代》,它的受众平均年龄20.3 岁,其中80%
是女性,集中分布在二三线城市。电影受众也是如此,根据CHR 院线的受众调查数据,整个看电影人群中25 岁以下占比58% ;25—35
岁占比35% ;35 岁以上只有7%。换句话讲,一旦过了35
岁,中国人连电影也很少看了。都是年轻人在看电影、读书,这也造成了图书市场的题材普遍低龄化倾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