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轻人,你太急了!

(2015-11-08 08:19:20)
标签:

杂谈

褚时健出狱后带着病体(保外就医),74岁创业,选的创业项目,居然是种橙子,7年后才能挂果。一个74岁的老人,谁知道能不能活到7年后81岁看到挂果的那一天啊?这样的事业耐心和恒心,实在是令我震撼。
日本秋山木工,极致品质、长盛不衰。这家公司的员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木匠,需要经历八年的磨练和"干中学"。一个合格的木匠,尚且需要八年始成。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呢?一个合格的合伙人呢?你没有八年的耐心,却急着想征服客户、拿下单子、收入富裕、受人尊敬,可能吗?


【匠人精神】秋山木工:一个合格的匠人是怎样炼成的?

日本「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表示,近年日本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工厂转移至材料与人力较便宜的中国、越南,这样或许能够短暂获利,却可能换来日本人才培养的没落。
以高质量家具工艺闻名日本的「秋山木工」,为外界称道的是它独创的人才养成制度,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企业慕名前来取经。

秋山利辉从中学毕业后,步入家具职人之路,26岁开始接受为日皇室制作家具的任务,27岁创立「秋山木工」学校。目前客户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议事堂、高级饭店、百货公司、高级品牌专卖店、美术馆、医院,乃至一般家庭,全由技术可靠的一流工匠亲手打造,可使用一二百年的家具。

秋山利辉运用的人才培育法门,是日渐式微的学徒制。透过集体生活、师徒传习的教育模式,将品行和技术传授给弟子,培养为人着想、关心他人以及感恩的情感,他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重要。」

  进一步,秋山木工制定出一套「八年育人制度」,年轻学徒必须在八年时间里,完成思想准备、生活态度、基本训练、方法技术等做为一名合格工匠需学习的科目。为了让学徒牢记何谓一流匠人,秋山利辉整理出「匠人须知30条法则」的标语,透过反复背诵,让一流匠人的标准渗透到潜意识里。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做人最重要的事,每一条都是貌似简单的基本道理,却能有效地磨练心性和品格,唤醒每个人体内的一流精神。

无论在哪种产业,每位工作者的手中,都有一项专业技能。平时不忘反复练习基本功、不忘初心,就能够不断进步,成为企业、老板和顾客眼中不可或缺的一流人才。这些思想,都包含在「匠人须知三十条」中。每个人都拥有成功的潜质,想要成为一流人才,唯有相信自己的能力,一边挥洒汗水、一边锻炼自己的实力。流汗学会的东西,将成为一生的财富。修业完毕,出来独立之后,人生便迈向崭新的道路,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

例如,法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希望工匠透过自己的文字表达感激之情,更能传达想法;法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能够成为拥有自慢的人」,是从为顾客花费的心思、做出的东西,说明重要性;法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因为吃饭也是有方法,要感谢农民和为人们烹煮食物的人,还要养成不浪费、吃什么都津津有味的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工作。

这30条法则貌似简单,却囊括做人处事最基本的态度。秋山利辉认为,如果人品达不到一流,无论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也算不得是一流工匠。

工匠大师的挨骂哲学--
严守10规则,人生打掉重练。在秋山木工,只要想当家具工匠,都要进秋山学校完成整整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这一年结束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然后开始为期4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各种匠人须知的学习。之后再从第6年到第8年作为工匠,一面工作,一面继续精进。

换言之,总共得花上8年时间,才算养成合格工匠所应具备的素质。而针对所有见习者和学徒,秋山利辉颁布了10条规则,严格执行:

1.不能正确、完整进行自我介绍者不予录取。

2.被秋山学校录取的学徒,无论男女一律留光头。

3.禁止使用手机,只许书信联系。

4.在一年学习期间内,只有在8月盂兰盆节和正月假期才能见到家人。

5.禁止接受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和零用钱。

6.研修期间,绝对禁止谈恋爱。

7.早晨从马拉松开始。

8.大家一起做饭,禁止挑食。

9.工作之前先扫除。

10.朝会上,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透过反复朗诵,让一流匠人的标准进入潜意识中。

无庸置疑,秋山利辉绝对是严格的导师和教练。这些乍看之下有些「不近人情」的规范,每一条背后,其实都有他的理念和道理。

他在《匠人精神》一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风格:「纠缠不休」、「爱管闲事」、「厚脸皮」说的通通都是我。所谓「纠缠不休」,指的是坚持不放弃;「爱管闲事」则是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想让别人高兴;「厚脸皮」指的是正面的「贪心」之意。如果我「纠缠不休」、「爱管闲事」、「厚脸皮」地指导学生,一定会有成果。
「挨骂」,才是前进的动力
秋山利辉认为,培养有用的年轻人,是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每一次他训斥弟子,都抱持「拼了命」的态度。因为在他眼中,这不只是为了培育一个工匠,更代表对对方的人生负责。反过来说,什么样的人能够成长?除了「即使手不灵巧也不放弃的人」、「有感恩之心的人」之外,秋山利辉指出,就是「能够善于接受批评的人」。即使同样挨骂,一流的人却懂得从中吸取养分,把别人的批评,变成推动自己向前的动力。
所以他观察,能够成为一流的人,是这样「挨骂」的:
1.最好是在年轻时挨骂--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在20岁之前。
2.趁批评的人还有能量时被骂--因为骂人需要比被骂的人拥有10倍的勇气。
3.最好比其他人早被批评--工作进度超前,可比其他人先遇到问题。
4.不要老是因为同一件事被骂--别人没那么多时间理你。
5.被人格魅力高的人批评--被尊敬的人批评会更有效果。
6.趁能指导我们的人还没有死--他们不会永远地等在那里。
7.愈早被批评愈好--早一分钟都是好的。
8.要因质量高的问题被批评。
9.要知道被骂也要付出代价。
10.与其看着别人被骂,不如自己被批评--自己什么都不做的话,是不会被批评的。

面对批评,不要淹没在情绪的反扑中,反而该抱着明确而理性的意识。秋山利辉认为,不管是3个月前被批评的事、一周前被批评的事、昨天被批评的事、一个小时前被批评的事、甚至是刚刚被批评的事,都要记住,并确认经过了这些批评后,自己是否一直在进步,昨天和今天是不是因为同一件事被批评?「即使被批评也能感谢的话,实力一定会增强」。
在创立秋山木工前,秋山利辉自己也经历过严格的学徒制度历练,因此发展出后来秋山木工「工匠研修制度」的蓝本。如今从严师的角度,回头去看对于挨骂应该具备的心态,当中有自己的体会,也有对后辈的期许。而这样的精神,不只是运用在顶尖工匠的养成,更是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在迈向卓越之路上,都可以拿来自我惕励的模板。

附上:《匠人须知三十条》

匠人须知1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匠人须知2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
匠人须知3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
匠人须知4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
匠人须知5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
匠人须知6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
匠人须知7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匠人须知8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响应的人;
匠人须知9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为人着想的人;
匠人须知10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
匠人须知11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执着的人;
匠人须知12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
匠人须知13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
匠人须知14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
匠人须知15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
匠人须知16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
匠人须知17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匠人须知18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
匠人须知19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
匠人须知20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
匠人须知21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
匠人须知22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慢」的人;
匠人须知23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
匠人须知24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
匠人须知25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
匠人须知26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
匠人须知27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
匠人须知28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
匠人须知29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
匠人须知30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


褚时健:年轻人太急了,我80岁还在摸爬滚打
作者:庄庆鸿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打造红塔集团,到被判无期徒刑,“中国烟草大王”褚时健曾跌至谷底。但他2002年保外就医,74岁携妻种橙,让世上多了一种叫“褚橙”的水果,也让自己再次成为传奇。
  为何这位生于1928年的老人能“触底反弹”,走出一条令很多年轻人难以想象的“V字型”人生道路?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云南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的褚橙果园,专访86岁高龄的褚时健。他将心中“想说给青年的话”,一 一 道出。
  “我历经几十年,在进入七八十岁时,就有点耐心了”
  记者:很多人最好奇的是,您74岁时决定种橙子,橙子要好几年才挂果。您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更快速见成效的事?
  褚时健:现在社会上太多人这么想,都想找条直路走。尤其年轻人,大学读完书进入社会刚几年,就想搞出名堂,实际不是这样。人生很多事,不是一条直线。
  我也曾经是年轻人,从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社会变动很大,很多希望都破灭了。尤其是我40来岁的时候,几乎所有希望都不存在了。当你抱着很大希望的时候,失望很多;当看不到希望之后,希望又好像慢慢看得着一点。
  记者:现在不少年轻人有种浮躁的心态,想“一夜暴富”,不能承受短期内没有回报的事情。您怎么看?
  褚时健:时代不同了,年轻人期望值很高。我年轻时,一家三口人从昆明到玉溪,看到修路工人们临时住的房子,都非常羡慕。当时我们都觉得:“一辈子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这一生就得了!”(笑)
  现在年轻人的知识面、信息量比我们那时强多了,但年轻人的特点还是一样:把事情想得很简单。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从福建来找我,说自己大学毕业六七年了,一件事都没成功。他是性子急了,目标定得很高,想“今年一步、明年一步,步步登高”。我对他说:你才整了六七年,我种果树10多年了,你急什么?
  记者:您创业就从来不急吗?
  褚时健:我们开始时,眼前是一棵这么高的小树(伸手在膝盖的高度比划),还有满山红土。我开始也急,也想马上成林、马上有利润,种了两年树,还是满山红土,(橙子销售)到了2007年还不好办。但是我历经几十年,在进入七八十岁时,就有点耐心了。现实教育我们,果树每年只能长这么高,肥料、水源等问题都是原来想不到的,所以急不得。
  记者:您在农业技术方面的积累,此前几乎为零,为何认为自己能超越有经验的农民和有知识的农业专家?有没有做好“种橙子失败”的打算?
  褚时健:那是要想的。一件事,一点不懂,我不敢干。我学了七八成,有七八成把握,才敢干。我考察了水果市场,外地运来的冰糖橙很贵,本地的便宜,但产量少。我就想,除了天灾,总能整成。
  “跌得越低,反弹力越大”
  记者:青年中创业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有能力承认、承受失败。您怎么看?
  褚时健:年轻人现在不过二三十岁,人生历程还很长,要20年见成功。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做大事业。困难多,搞好一点,信心就大一点,只有这样走,一步一步来。比如橙子,只要一公斤能赚一分钱,上万吨就能赚多了。你想心急,就做不成。
  记者:您说要20年见成功,但很多年轻人想“赚笔大钱,一劳永逸”,您怎么看?
  褚时健:以前有不少人在社会变动的时代抓住机会,一下发了大财,比如搞房地产。还有人靠亲戚、靠父母,现在财富很大,我也认识。但现在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是靠机遇、靠父母,我也认为他将来守不住。
  记者:在您看来,现在对年轻人来说机会还多吗?
  褚时健:国家要转型,始终要靠人来破解难题。年轻人两下整不成,就想散场算了?这不行。要坚持下去,莫怕苦,多动脑筋。
  脑子不活也不行。我老伴就说我,如果搁一块地在我面前,它为啥比两边的地产量好?别人不关心,我看到了就一定要研究(笑)。人不去试,方法不会出来,一点点摸索才出来。机会始终是有的,你不注意,它就过去了。
  记者:有人说您这12年来种橙子是“触底反弹”,您自己怎么看?
  褚时健:跌得越低,反弹力越大。
  记者:很多人都问过您的“触底反弹”秘诀,想取经,您都怎么回答?
  褚时健:种橙子的人不少,但今天可以说,要像这样种好上千亩的还不多见。有的人来我的果园看了一次,回去就开了八九万亩的新果园,但我看来,基础没打好,后头要吃亏。
  像今年我们碰到的难关,十几年没遇过。连续高温一个多月,果子都被晒掉了。但你看我们的五条管道从对面大山来,面对高温,果园有水维持。别的果园如果基础不好,损失就大。而我们还能保住和去年一样的产量,就是因为农业基础打实了。
  这个也是年轻人最难理解的。人在年轻时,要先学会吃苦,要实实在在挣钱,才能拿得住。就像搞农业,如果你质量搞不好,经过一个周期,10元资产就变8元了。
  记者:现在卖什么都讲“互联网思维”,作为80多岁老人,您“跟潮流”吗?
  褚时健:电子销售现在挺火,但我晓得,如果这时候头脑一昏,质量下去了,很快就会垮。
  记者:开始种橙,您已经74岁了。回头去看,如果种橙失败,您还会考虑再一次创业吗?
  褚时健:我还真想过,就是养羊。我就想,云南气候条件比出产羊肉的西北地区温暖湿润,怎么不能养?我也认真研究过新西兰、澳洲的气候条件、羊种、牛种……但没想到80岁以后,这两年身体和精神状态下降快,不如以前了。现在看,这辈子只能在山里种橙子了。
  “总想找现成、找福气、靠大树,没有那么简单的事”
  记者:现在年轻人中流传一句话:“迎娶白富美、当上CEO、登上人生顶峰”,在您看来什么是人生的顶峰?
  褚时健:(摆手)人生没有顶峰。我管玉溪卷烟厂时,有个主任问我:你是不是给国家利税交到50亿,就可以不干了?结果烟厂交到60亿元利税时,我对他说:“劲头比原来还大。”
  记者:为什么“比原来还大”?
  褚时健:一个人做事,不是只为了吃穿。其实我自己的钱,一辈子简单吃穿是用不完的,吃太好还不习惯。像名牌,我就不喜欢。有一年我出国,一家英国公司在伦敦的高级酒店设宴,出席宴会的公司高层都是西装领带、皮鞋擦亮,我不喜欢“拴”领带,就穿得很普通去了,英国老板都很吃惊。
  记者:以前您办国有烟厂,有人说您是靠政府垄断资源成功,现在您自己种橙也成功了。但现在不少年轻人都想去国企、政府“背靠大树好乘凉”,您怎么看?
  褚时健:这几年,不少20多岁的年轻人跑来问我:“为啥事总做不成?”我说你们想简单了,总想找现成、找运气、靠大树,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我80多岁,还在摸爬滚打。
  我现在蹲下就站不起来了,但分枝、挂果的时候我都要去果园,坐在边上,让人扒开树叶露出果子给我看。
  记者:现在更多年轻人投奔“北上广”,也有人选择回农村,您怎么看这两种选择?
  褚时健:前几年,农大毕业生都不想来我们这个“山卡卡头”(方言,指偏僻的地方——记者注),今年来了好多个。我说你做对了。你安心一步步来,只要三五年,就成了。在城里拿5000元工资不容易,但果园里的一对小年轻,一年工资上10万元,媳妇也快生孩子了。
  记者:很多人好奇,当初您承包橙园,怎么能保证看到挂果?
  褚时健:看得到。因为我承包时,这里就有3000棵老果树,每棵管理成本10元,产50公斤冰糖橙。直到现在,这些老树还在。很多果园七八年的树就衰了,广东、广西的同行问我:为什么你的老树还挂果?到底几年淘汰?我说,30年(一般果树20多年)。
  记者:为什么考虑得这么远?冒昧地问,30年后,自己还能看到吗?
褚时健:(笑)这也是对社会、对中国土地资源有用的事。如果土地涵养好了,同一块地的水果产量能从1吨升到两三吨,就能省出千百亩土地。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