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4/large/001sfcqSzy6NlsDlrcD83|
今天收到几条群发的微信信息,内容都是关于“我还在你的好友名单里么?”,发信人大概是用来检查自己是否被通讯录里的某人屏蔽或删除,而自己浑然不知,从而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
类似的信息累计收到过不少了,看头像大多是没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也有一些拖家带口的朋友发过类似的信息。
我想和有类似想法的朋友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一、你的好友通讯录是由亲人、朋友和社交相关人员构成的。
如果你试着进行分组归类,你的至亲和挚友可能数量不会超过10个人,这10个人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用不着测试。那么通讯录里另外的几十人或几百人,就都是社交相关人员了,包括同事、相识者及间接相识者。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脑袋上落下鸟屎也很正常。和你在同一片林子里生活的人,会随时出现交集,也会随时消失不见,这就是松散而持续的社会人脉结构,它也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总有20%的相识者会逐渐变成陌生人,也总会出现新的20%的陌生人变成相识者。哪怕到了你住善老院的时候,你的人脉圈还会继续这样变化下去。谁从谁的世界淡出,谁在谁的世界出现,都是缘分。
二、凡事太尽、则缘分早尽。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对某件事过于执着、较真,这件事一般会带来负面的效果。比如再亲的家属也会有剑拔弩张的时候,再好的朋友也会抬杠和冷战,如胶似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相反的表现,这是物理规律也是心理规律。时间会冲淡一切,有时候失去的事物会回到你身边,消失的身影会出现在面前,你不苛求,平常心面对,顺其自然,那么最后物以类聚,和你惺惺相惜、气味相投的缘分早晚出现。某个人似乎不关注你了,没关系,做好你自己,散发出本我的光彩,和你志趣相投的人肯定不会忽视你。反之,把你的光彩当成是刺眼的污染的人,可能是另外生活方式的过客,人家经过你的身边,现在要继续赶自己的路,你好好目送默默祝福就行了。不要失去矜持而拉住别人非得问清楚“为什么删掉我?!……”这样只会让别人走得更急,并暗暗庆幸躲开了这个麻烦。
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还经常收到这种信息:
“周老师,真不好意思,您的电话我弄丢了,麻烦您再告诉我一下”
“周师傅,你是不是换号了,怎么电话打不通了,您把电话再发给我一下,我对一对。”
“周总,我是**,我换手机了,通讯录弄丢了,麻烦您把电话发给我一下,谢谢!”
……类似的还有很多,这些朋友可能是真的弄丢了通讯录,可能有其它原因找不到我的联系方式,也一定会有因为某些情绪而决定不再联系我的人(有时我批评人的时候非常狠毒……)。但是,人都是善于变化的,得给每个人变化的空间和回来的通路。我的通讯录里有上千人,如果我也发一条上面的“检测”信息,想必能有不小收获。但是我不会发的,我只会尽量去记住相识的每一个人,记不住名字就记住相貌,记不住相貌就记住性格,都记不住,就阿弥陀佛保佑大家!这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所以,希望年轻的朋友理解这三个观点的含义,善待你的亲人、朋友和相识一场的每一个人,凡事不要太尽,留有余地,珍惜缘分,心存感恩,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啊!
毕竟最终所有人都是殊途同归、归土归尘。社交的最高境界,还是顺其自然最好。
http://s16/large/001sfcqSzy6NlsHnSCr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