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文正大度

(2019-05-17 16:08:30)
分类: 故纸撷珍
曾文正大度

曾文正大度

清·佚名

 

 

原文:

 

曾文正⑴未达时,尝赴省乡试,肄业⑵岳麓书院⑶,以后至故,与某生同屋。

某生性颇褊躁⑷,其书案离窗可数尺,文正因置案窗前以取光。某生怒曰:“吾案头之光,自窗中射来,今为汝遮,则减吾读书之光矣。”文正曰:“然则令我置案何处?”某生指床之侧面曰:“可置此。”文正竟如其言。

文正中夜⑸读书,某生又怒曰:“平日不读书,此时乃来聒噪⑹人。”文正为之低声潜诵。

是科文正中式⑺,报到之日,某生捶床大怒曰:“此屋风水,当为我得,今乃为汝夺去。”或诘之曰:“彼之书案方位,乃汝所教,何为怪彼?”某生愈怒曰:“正坐⑻如此耳。”

凡某生不情之举动,同人咸为抱不平,而文正处之燕如⑼,故识者均知为大器云。

 

(选自清·佚名《清代之竹头木屑》)

 

注释:

 

 ⑴曾文正——即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文正。  肄业——在校学习。  岳麓书院——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 褊躁——气量狭小,性情急躁。通“惼”,气量狭小。 中夜——半夜。 聒噪——声音杂乱,吵闹。  中式——科举考试被取录。 坐——因为。 燕如——安闲平静状。燕,古同“宴”,安闲,安乐。如,用于句末,相当于“然”。

 

翻译:

 

曾国藩未发迹前,曾经赶赴省城参加乡试,在岳麓书院复习,因后到的缘故,与某生同屋相处。

这个书生气量狭小、性情急躁。他的书桌离窗子有好几尺远哩,曾国藩就把书桌放在窗前好就着光亮。这个书生生气地说:“我书桌前的光线,是靠窗户射进来的,现在被你遮挡了,我读书借的光就变暗了。”曾国藩说:“那么你要让我把书桌放在哪里呢?”这个书生指着床的侧面说:“就放在这里吧。” 曾国藩竟然按他的要求照办了。

曾国藩半夜读书,这个书生又生气地说:“平时不读书,到了这个时候还来吵闹人。”曾国藩为此放低了声量。

就在这届科考中,曾国藩考中了举人,报到的那一天,这个书生捶床大怒,说:“这间屋子的风水,本来应该是我得的,现在被你夺去了。”有人指责他说:“他摆书桌的方位,是按你的指教,为什么责怪他?”这个书生更加生气地说:“正因为如此,才这样的!”

面对这个书生的种种不合情理的举动,大家都为曾国藩打抱不平,而曾国藩对此却处之泰然,所以有见识的人都知道曾国藩必成大器。

 

点评:

 

就这件琐事,我想谈谈情绪问题:

情绪是不断被个体所唤起和体验的一种心理状态,不同的个体情绪唤起水平不一,具体表现为:

第一、速度不一。

有的人情绪反应易唤起,产生得快,有的人情绪不易唤起,产生得慢;有的人情绪易恢复到平静状态,有的人却不容易恢复到平静状态。

譬如“昔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弈不胜则啮其子。”(《郁离子·麋虎》)这可算情绪唤起极快的例子。

魏晋时王述情绪的唤起也特别快,吃鸡蛋时“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蛋)于地圆转未止,仍(乃)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纳)口中,啮破即吐之。”(《世说新语·忿狷》)不仅情绪唤起快,而且不易平复。

宋太祖赵匡胤情绪的唤起也很快,有一次,他在“后苑弹雀”,有一大臣说有急事请求接见,赵匡胤紧急接见后,发现该大臣所请示的只是平常之事,便怒问:“此事何急?”大臣回答:“亦(反正)急于弹雀。”这时的赵匡胤竟怒至“举斧柄撞折其两齿”。

但皇帝对情绪的调控也快,当大臣“俯拾其齿置怀中”时,他感到有些不妙,问道:“汝怀齿欲讼我乎?”大臣对曰:“臣不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赵匡胤这时的反应是:“悦,赐金帛慰遣之。”(徐树丕《识小录》卷之一)

先用斧柄伤人,但猛地情绪就收拢了,固然有其人“自有史官书之”语在先,但一下子便恢复至平静,并换上喜欢对方的面孔,其心理调整之速的确不易。

第二、强度不一。

有的人情绪经唤起后表现为适度、适中,有的人则表现为过度、过激。

像唐代的裴度,有一次“左右忽白失印。闻者失色,度饮酒自如。顷之,左右白复于故处得印,度不应。或问其故,度曰:‘此必吏人盗之以印书券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

闻失印,其情绪必然立即被唤起,不过在裴度这儿,适度地表现为内心十分重视,外表却非常镇定。如果这时出现过激情绪,印还真可能回不来了。

第三、质量不一。

有的人易唤起积极的情绪,如高兴、满足、轻松、快慰等;有的人易唤起消极的情绪,如焦虑、紧张、嫉妒、愤怒等。

比如“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猝)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改)求肉而为?’于是,具染(酱油)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吕氏春秋》卷第十一)

这两名所谓“好勇者”的表现决不应以“勇”概括,其暴力血腥的行为过程,是以嫉妒、狭隘、愚昧、残忍作为助推器的。他们在相遇的一刹那,就被唤起了诸多消极情绪。

而曾国藩的这位同窗某生,其情绪唤起的特征是:容易而且迅速。一旦发现与其个人利益相悖之事,他没有更多的思考与斟酌,不满情绪立即唤起;其唤起之情绪浓厚而强烈,爆发时没有任何顾虑与忌讳,在表达时更无任何委婉与隐晦;更重要者,他唤起的是一系列消极的不良情绪,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有损自己心灵。

按心理学关于情绪的分类标准,某生的心理状态当属“激情”一类。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些特定事件引起,这些特定事件在个体认知过程中是被判断为对自己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比如,在某生心目中,同舍多了张床和书桌就意味着“风水”转惠他人,于是他就无法理性地对待考试结果,并做出“捶床”这样有辱斯文的不文明动作。如果不是曾国藩情绪唤起在适度范围,矛盾的激化、事态的扩大将是极有可能的。


曾文正大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居身之道
后一篇:盗墓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