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也被解读为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http://s14/mw690/4f5fafb4g7cd99f75d93d&690
一时间,激起社会的广泛言论,大家把注意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了监管困难这个层面上!我觉得这个想法是众多脑袋被驴踢了的神人的担忧和想法!
我们采访过很多的家长,老人家一致的意见是除非自己的子女太过分了,根本不会尽到赡养的义务,否则是不会付诸法律手段的!
常回家看看,已经不记得是哪年春晚的一首很火歌曲了,细细想来,还可以哼上几句,我记得当时一首歌唱完之后,感染了许多在外的游子,大家都奔忙着从各地赶回家中探望自己的亲人!每年的春节,每年的春运,大批的人们不管有多大的艰难都会赶回家,和父母团聚!老外觉得感慨,中国人怎么可以这样,这火车怎么可以这样......只是他们不明白,这是中国的文化!文革时期摧毁了社会上的太多东西,许多国家,包括印度在内,都曾用过英语做过自己国家的母语,但是中国没有,就是因为它没有摧毁国人最大的根基--家庭!中国人不像外国人,没有太多信仰,但是我们爱国,也更爱家!http://s4/mw690/4f5fafb4ge0804f90a943&690
其实探望,赡养老人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孝道,父母养育了你,你赡养他/她那叫天经地义,不管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也好,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好,都是激励并且提醒大家常回家看看,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目的,试问,子女对父母好,但是忙的时候好久没有回去,父母会直接把你告上法院嘛?我觉得这个几率应该不大吧,除非太过分的那种,所以大家把注意点集中在如何监管这一块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你没有办法监管!
解读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它是一个法律,但是既然是法律就一定有惩罚制度,但这个法律条文里面没有,所以它的目的不是让哪个家长去告自己的子女,而是提醒你,常回家看看!
2.合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原来都说养儿能防老,可现实的社会是岳父岳母永远比自己的父母亲,试问一下各位亲友,能够两边一碗水端平的能有几人?当然,这是题外话,这个制度的另一个用意是针对那种不赡养父母的子女,父母是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的!http://s13/mw690/4f5fafb4ge0804800d5cc&690
3.提醒企业,还是要有一定的假期给员工,特别是年假,还是要让孩子回去看看父母!
就是这么简单个事情,各位亲不搞复杂了!
和众多在外的游子一样,我也在外地,家在内蒙古,自己在武汉!其实出来的比较早,读大学的时候就到了武汉,刚上学的时候基本上天天都跟家里通电话!一段时间之后少了一些,再一段时间之后又少了一些,直到保持现在的半个月左右会跟父母通个电话!
其实每年的过年我看得特别重,因为基本上一年才能回去一次,一方面路途远,一方面工作比较忙,但是不管怎么样,心里还是会很挂念远方的爸妈!常年在外打拼,再加上现在基本上每家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思念之情,难以言喻......
我们每天都在这个城市中拼搏,试问每个游子是否有自己的规划和梦想,试问大家对这个现象如何解答!不才,我有如下几个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1.自己把握好机会,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我指的成长是有钱,有权,有关系)那样就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尽到赡养的义务(不建议父母和已婚的子女住一起,一般会闹矛盾,毕竟生活习惯不同)
2.回到父母的身边发展
这两个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彻底的办法,但我想很多人都不太能用这种方法去实现!
社会是浮躁的,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太急了,急着快点成功,急着一步登天,给大家一个忠告,要有规划,还要够稳妥,切忌急躁!
多关心下你的父母,多关心下他们的生活,沟通不一定要面对面,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等等一切手段都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父母要的,不是你带多少钱回去,带多少东西回去,父母要的是关心,只是关心而已,就是想跟你说说话,看看你,就是这!
亲!还记得父母的生日嘛?过时过节还有电话和短信嘛?天热天凉了有记得提醒父母添加衣服嘛?平时有常打电话嘛?父母就在身边的有常回家看看嘛......
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亲人,在你还有能力的时候,在他们还健在的时候,不要等到来不及的时候才后悔,时间是个无情的机器,一年的时间过得很快,才感觉刚过完年,转眼已经到7月了,我们还有多少时间,父母还有多少时间,趁着现在还可以,抓紧时间......
http://s6/mw690/4f5fafb4ge080553c1f55&690
http://s1/mw690/4f5fafb4g7cd9a2470790&690
http://blog.sina.com.cn/tianbin200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