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的教育家长课堂育儿 |
分类: 亦世界 |
亦世界|04 小欢喜,孩子高考为何要选择远离父母?

亦世界 04
写于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最近,电视剧《小欢喜》火了,里面三户家庭,四个面临高考的孩子,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各有各的个性与烦恼。
电视剧选择了三对典型的父母,在孩子关键的人生时刻,所发生的一系列典型事件,让不少家长和孩子主动对号入座,纷纷表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这就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典型性”魅力吧。
有家长跟我讨论,说那个英子,为何一定要违背妈妈的愿望,如此执拗地离开北京去南大上学?父母在自己的愿望与孩子发生冲突时,是否应该放手?
其实英子执意去南大,除了坚持自己的梦想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不知家长们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她与同学的妈妈刘静阿姨对话时吐露的心声:“我想离开妈妈,她对我的爱让我透不过气来”。
英子妈妈那种“全天候”式的关心照顾,说到底是一种对孩子彻底的控制,而孩子是活泼年轻的生命,是有着独立性的不断成长的个体,她会在妈妈这样的“爱”中窒息。而妈妈这样的控制欲,则来源于她自己内心深深的不安全感。
内心有不安全感的人,习惯于牢牢抓住某个人,因为她潜意识里担心,如果放手这个人就会逃走了。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是,那个被紧紧抓住的人,感到自己的生命被窒息,坚决地想要逃离。
有些家长感到伤心失望,觉得孩子大了,就要抛弃自己了;其实,养孩子本身就是不断放手,看着他逐渐离开的过程。而把安全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家长,更会深深地感到被伤害,因为他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坚决地离开。
那位来咨询的妈妈,正因自己的孩子高考全部填了外地的大学而伤心难过。咨询过后,她说自己的心情好很多了,她终于明白了,放手让孩子自由飞翔,虽然孩子因为不成熟可能受伤,但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必经之路;而离开了妈妈的保护,经历风雨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孩子的生命不是家长的,家长的人生中也不仅仅只有家长一个角色。有着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朋友圈的家长,会有更丰富的人生,更宽广的爱,更容易放手让孩子成长;相信这样家庭的孩子,也会有更广阔而幸福的人生!
作者